发布日期:
探索宇宙 开启漫游火星之旅
文章字数:692
本报讯 为进一步以科普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6月28日,安徽省科协“科普惠民乡村行”专题科普活动走进肥东科技馆,活动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潘路,为现场15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科普盛宴。
在围绕2024年合肥市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的竞答环节中,“地球上的人观看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是多少?”“海平面上升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引起现场学生的兴趣,在互动之间,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潘路教授以“漫游火星”为主题,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切入点,从地球和火星的大小、形成条件、地表环境等角度对比分析两者的区别,讲解火星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火星气候变化的过程和历史、火星的形成与演化、火星探测知多少等主题知识。
“好奇号着陆在盖尔陨石坑内部,发现多处河流相沉积物,其中冲积扇的截面观测到滚圆的砾石,反应了砾石经历长期搬运、磨圆。”其后,潘教授向现场学生讲解了如何从行星地貌推测行星地表环境和宜居性的演化。同时,在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契机下,潘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我国正在论证和准备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相关计划。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潘教授在现场同步展示了部分陨石原石,并介绍其构造和来源,引导大家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生在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下,更加感受到宇宙的神奇奥秘。
本次活动由安徽省科协主办,合肥市科协承办,肥东县店埠镇人民政府、县科协、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协办,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以及肥东科技馆的大力支持。
(合肥市科协供稿)
在围绕2024年合肥市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的竞答环节中,“地球上的人观看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是多少?”“海平面上升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引起现场学生的兴趣,在互动之间,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潘路教授以“漫游火星”为主题,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切入点,从地球和火星的大小、形成条件、地表环境等角度对比分析两者的区别,讲解火星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火星气候变化的过程和历史、火星的形成与演化、火星探测知多少等主题知识。
“好奇号着陆在盖尔陨石坑内部,发现多处河流相沉积物,其中冲积扇的截面观测到滚圆的砾石,反应了砾石经历长期搬运、磨圆。”其后,潘教授向现场学生讲解了如何从行星地貌推测行星地表环境和宜居性的演化。同时,在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契机下,潘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我国正在论证和准备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相关计划。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潘教授在现场同步展示了部分陨石原石,并介绍其构造和来源,引导大家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生在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下,更加感受到宇宙的神奇奥秘。
本次活动由安徽省科协主办,合肥市科协承办,肥东县店埠镇人民政府、县科协、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协办,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以及肥东科技馆的大力支持。
(合肥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