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糖尿病人延寿要四管齐下
文章字数:140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特征为高血糖,可导致多脏器的损害。据统计,糖尿病使40~60岁人群的预期寿命缩短4~10年,并使其死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增加1.3~3倍。近年来,全球人口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改善,但糖尿病仍是影响人类预期寿命的重大因素之一。近日,《糖尿病调查杂志》发表了我院团队的一篇研究报告,对我国糖尿病死亡率的30年变化情况进行了梳理,并预测了未来十年的变化趋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超17万人因糖尿病死亡,其中“40~44岁”、“70~74岁”分别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段。
   1型糖友大幅延寿
  1型糖尿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要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由于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泵和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的广泛应用,使得1型糖尿病的治疗率、达标率有所上升,减少了1型糖尿病的死亡。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1型糖尿病死亡人数较1990年下降了25%。1990年,1型糖尿病的死亡高发于0~14岁年龄组;到了2019年,我国1型糖尿病的死亡高峰年龄明显后移,到了40~44岁。
  此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潜在致死性并发症,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因酸中毒导致昏迷甚至死亡。随着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和闭环胰岛素输送系统的出现,1型糖友的血糖控制得到极大改善,该并发症致死率明显减少。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作为1型糖友致死原因的占比升高,常发生于确诊后20年左右,须加以防范。
  2型糖友死亡增长快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包括肥胖、饮食、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且半数以上的糖友会发生至少一种并发症,这是2型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因。
  研究显示,1990年,我国因2型糖尿病死亡的人数为6.4万例;2019年,2型糖尿病死亡人数增加了162.8%,增长至近17万例。无论是1990年还是2019年,2型糖尿病的死亡人数高峰均稳定在70~74岁。这是因为,2型糖尿病本就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常合并有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这些危险因素会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此外,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死亡负担比女性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女性对健康信息更敏感,风险意识更高;二是女性的饮食模式相对更健康,而男性则偏好高糖、高脂的高能量食物,提示男性糖友需重视并关注疾病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势在必行
  通过预测,未来2020~2030年,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全球范围内,1型和2型糖尿病的死亡负担都将呈下降趋势。要想实现,人群防控意识需提升,治疗手段应不断优化。
  第一,防控糖尿病作为健康中国行动慢病防治行动之一,应通过电视媒体、网络视频、走社区等多种途径进行糖尿病的科普宣传,不断强化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
  第二,糖尿病的监测及治疗手段日益增多,例如连续血糖监测系统不断改进、闭环胰岛素泵成为现实、新型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大量涌现等,已开创了糖尿病患者心肾保护的全新时代。
  第三,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尽早筛查并管理危险因素,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等。
  第四,1型糖友诊断5年后、2型糖友一旦诊断,须筛查并发症,此后以每年一次的频率进行。合并慢性并发症的糖友应在医师指导下采用保护器官、延缓并发症进展的药物治疗,以降低致残、致死风险,尽可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董春萍)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