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一张纸的华美重现
文章字数:1919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张彩色的纸。这张纸长192.7厘米,宽95.5厘米。是乾隆时期清宫旧藏,为御用纸笺。此纸紫色,属粉蜡笺,故称“紫色描金粉蜡笺”。清朝以后,粉蜡笺的制造工艺失传,那些流传下来的五色粉蜡笺,也都成为了博物馆的藏品。
上世纪末,已失传百年的粉蜡笺加工技艺,在巢湖岸边“复活”了。十余年后,以粉蜡笺为代表的纸笺加工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张纸,有什么样的故事?还需从历史说起。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加工纸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为了易于书写而用粉填补纸的纤维空隙,于是出现一种名为粉笺的加工纸。后来,又出现一种经过施蜡工艺的纸,这便是蜡笺。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即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道教经文《无上秘要》卷52及辽宁博物馆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便是由蜡笺书就。
而粉蜡笺,即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粉蜡笺自唐开创以来,历代都有仿造,其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至清乾隆时期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是当时加工纸中的皇冠。其加工工艺集传统纸加工工艺之大成,代表中国纸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相对其他纸来说,五色粉蜡笺最大的优势,除了精美,还能起到防虫蛀的作用,因为它里面含有矿物质粉末,能够杀死蠹虫。其次,纸上的蜡,还能对书写的墨迹起到固定作用,尤其是对书法来说,其笔迹黑亮如漆,不仅几百上千年不会走样,其墨色还会越发凝重有神。
书中岁月,纸上千秋。
在巢湖北岸,有一个叫黄麓的古镇。位于古镇的掇英轩纸笺加工工场,也是粉蜡笺加工技艺的传习基地。传承人刘靖致力于粉蜡笺的制作及工艺传承,还建成了一座中国纸笺博物馆。
粉蜡笺的技术难关主要在于如何使纸笺在美观的基础上易于书写,并保证它的耐光性和抗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刘靖虚心向业界的专家、老艺人请教,无数次往来于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院、泾县宣纸博物馆等,搜寻纸笺的历史实物及文献资料,从中寻觅过去粉蜡笺制作技艺的蛛丝马迹。他一次又一次地推测粉蜡笺的选料配方和工艺流程,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实验,终于成功了。
粉蜡笺到底具有怎样的风采?在一张张红底、黄底、粉底、蓝底等各色纸笺上,一条条呼之欲出的金龙腾飞于云雾,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银凤展翅在祥云,一枝枝活色生香的花朵摇曳在风中,既雍容华贵,又典雅秀美。这是一种手绘描金或描银粉蜡笺,就是在制好的粉蜡笺上描金勾银,绘成传统吉祥图案,是粉蜡笺中的精品。
粉蜡笺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造价较为昂贵,它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蜡”两种材料,具有“生、熟两种宣纸的功能效果,既不失纸张易于书画的特点,又平滑细密,富于光泽,且有较强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适宜长期保存,可历数百年而坚韧如新。用它来书写绘画,则运笔流利,不损毫,不滞笔,不拒墨,字迹乌亮,画面鲜艳,更富神韵。
据悉,制作一张粉蜡笺,需要采用优质宣纸,通过染色、施胶、填粉、加蜡、砑光、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十几道工序,对原抄纸进行再加工而成。粉蜡笺制成后,在笺上描金勾银,则制成“描金勾蜡笺”;若饰以金箔、银箔,则制成“洒金粉蜡笺”,可谓锦上添花。粉蜡笺由于选料严格、加工精细、技艺精湛、图案新颖、色彩鲜艳,不仅具有宜书宜画、装饰托裱的实用功能,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
消失百年的粉蜡笺加工工艺重见天日,就不能再让其失传。为了使这项文化遗产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纸笺加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刘靖,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不遗余力地传授和宣传推广这项国家级的工艺。从2007年开始,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手工艺体验”课目。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刘靖通过这个课堂向几百名学生传授了纸加工的相关技艺,其中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从2009年起,他还带着纸笺加工的相关知识走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生课堂。同时,掇英轩每年都要接待许多前来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他们中既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也有黄麓镇及巢湖市周边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在这里,学生们亲身参与到纸笺制作的各个环节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对粉蜡笺传统制作工艺的热爱。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手工技艺方面也是大放光彩,这些手工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消失的粉蜡笺被“复活”,我们在为其称奇、赞美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如何接续传承。在巢湖北岸这片土地上,粉蜡笺的非遗传承人们,正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担当与奉献。
上世纪末,已失传百年的粉蜡笺加工技艺,在巢湖岸边“复活”了。十余年后,以粉蜡笺为代表的纸笺加工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张纸,有什么样的故事?还需从历史说起。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加工纸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为了易于书写而用粉填补纸的纤维空隙,于是出现一种名为粉笺的加工纸。后来,又出现一种经过施蜡工艺的纸,这便是蜡笺。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即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道教经文《无上秘要》卷52及辽宁博物馆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便是由蜡笺书就。
而粉蜡笺,即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粉蜡笺自唐开创以来,历代都有仿造,其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至清乾隆时期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是当时加工纸中的皇冠。其加工工艺集传统纸加工工艺之大成,代表中国纸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相对其他纸来说,五色粉蜡笺最大的优势,除了精美,还能起到防虫蛀的作用,因为它里面含有矿物质粉末,能够杀死蠹虫。其次,纸上的蜡,还能对书写的墨迹起到固定作用,尤其是对书法来说,其笔迹黑亮如漆,不仅几百上千年不会走样,其墨色还会越发凝重有神。
书中岁月,纸上千秋。
在巢湖北岸,有一个叫黄麓的古镇。位于古镇的掇英轩纸笺加工工场,也是粉蜡笺加工技艺的传习基地。传承人刘靖致力于粉蜡笺的制作及工艺传承,还建成了一座中国纸笺博物馆。
粉蜡笺的技术难关主要在于如何使纸笺在美观的基础上易于书写,并保证它的耐光性和抗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刘靖虚心向业界的专家、老艺人请教,无数次往来于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院、泾县宣纸博物馆等,搜寻纸笺的历史实物及文献资料,从中寻觅过去粉蜡笺制作技艺的蛛丝马迹。他一次又一次地推测粉蜡笺的选料配方和工艺流程,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实验,终于成功了。
粉蜡笺到底具有怎样的风采?在一张张红底、黄底、粉底、蓝底等各色纸笺上,一条条呼之欲出的金龙腾飞于云雾,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银凤展翅在祥云,一枝枝活色生香的花朵摇曳在风中,既雍容华贵,又典雅秀美。这是一种手绘描金或描银粉蜡笺,就是在制好的粉蜡笺上描金勾银,绘成传统吉祥图案,是粉蜡笺中的精品。
粉蜡笺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造价较为昂贵,它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蜡”两种材料,具有“生、熟两种宣纸的功能效果,既不失纸张易于书画的特点,又平滑细密,富于光泽,且有较强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适宜长期保存,可历数百年而坚韧如新。用它来书写绘画,则运笔流利,不损毫,不滞笔,不拒墨,字迹乌亮,画面鲜艳,更富神韵。
据悉,制作一张粉蜡笺,需要采用优质宣纸,通过染色、施胶、填粉、加蜡、砑光、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十几道工序,对原抄纸进行再加工而成。粉蜡笺制成后,在笺上描金勾银,则制成“描金勾蜡笺”;若饰以金箔、银箔,则制成“洒金粉蜡笺”,可谓锦上添花。粉蜡笺由于选料严格、加工精细、技艺精湛、图案新颖、色彩鲜艳,不仅具有宜书宜画、装饰托裱的实用功能,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
消失百年的粉蜡笺加工工艺重见天日,就不能再让其失传。为了使这项文化遗产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纸笺加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刘靖,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不遗余力地传授和宣传推广这项国家级的工艺。从2007年开始,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手工艺体验”课目。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刘靖通过这个课堂向几百名学生传授了纸加工的相关技艺,其中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从2009年起,他还带着纸笺加工的相关知识走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生课堂。同时,掇英轩每年都要接待许多前来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他们中既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也有黄麓镇及巢湖市周边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在这里,学生们亲身参与到纸笺制作的各个环节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对粉蜡笺传统制作工艺的热爱。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手工技艺方面也是大放光彩,这些手工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消失的粉蜡笺被“复活”,我们在为其称奇、赞美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如何接续传承。在巢湖北岸这片土地上,粉蜡笺的非遗传承人们,正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担当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