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宛晓春:情系“一片叶子”的科技茶人
文章字数:1365

一片叶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岁月酿成了茶的味道,而每一个茶人,都在修行自己的茶道。从1978年算起,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已经和茶叶这片充满魔力的叶子打交道45年了。
这些年来,他率先绘制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图谱,主导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首创绿茶自动化加工数字化品控技术与装备,创建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殷殷嘱托。2023年5月和9月,宛晓春相继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和2022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这些沉甸甸的奖励完美诠释了他因磨砺而出彩的茶道人生。
十年磨一剑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这是今天世人的共识。然而,在20世纪中叶,国际上关于茶树起源却存在不同声音。宛晓春的导师、我国茶学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的陈椽教授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寻根考据论证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地。“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和消费国。”作为一名茶学的研究者,他当时就坚定了方向,要坚持一线为我国茶学研究作出贡献。
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宛晓春觉得,要通过解析茶树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观点。2008年起至2018年,宛晓春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绘制了茶树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专门编了数据库向全世界公开。这一重大科学突破不仅为中国茶树起源地“正了名”,也为全世界茶学研究提供了指引。
拿回话语权
在成功绘制基因组图谱之后,宛晓春又在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是茶叶第一大国,然而茶叶的ISO国际标准却长期由外国人主导和制定。2008年,宛晓春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委会成员,他决心通过标准的制定,让中国茶拿回国际话语权。
在我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宛晓春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茶叶分类标准研究工作,“找到一些用于分类的化学指标,形成一套国际上可以普遍接受的标准语言。”2023年4月,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国家标准最终上升为ISO国际标准,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发展茶产业
乡村振兴,发展茶产业是非常好的路径。宛晓春将目光投向了茶叶产业化与标准化建设,攻关茶叶加工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2005年底,国内首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问世,随后,黄山毛峰等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相继投产。2021年,由宛晓春主持完成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前些年宛晓春团队还做了“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屈性挖掘”项目,通过用过去茶场不用的夏秋茶粗老叶为原料做黄大茶,农民一亩茶园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该项目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地推广使用,获得了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展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是盲目地增加茶园面积,把夏秋茶资源利用起来是很好的发展途径。多元利用茶树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提高茶园的亩产量和亩产效益,是我们目前主攻的方向。”宛晓春介绍道。
回顾自己四十余载的茶味人生,宛晓春深感幸运和温暖。“身为茶学科研工作者,我希望利用科技创新反哺茶农,让茶农能够在我们科技服务中增加收入,让我们安徽的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宛晓春说。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