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杨金龙:拼搏成就非凡实干创造辉煌
文章字数:1140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零开始探索到实现技术突破,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杨金龙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集智攻关,以实际行动在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开疆拓土”,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解决国家战略层面需求,用技术创新点亮人生价值。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 硕果累累彰显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对科技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电子结构计算是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基础。杨金龙不仅发展了系列线性标度电子结构方法,还攻克科研难关,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电子结构计算通用程序包。近年来,他针对国产超算平台进行电子结构算法与程序优化,首次在国产“神威·太湖之光”上实现了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这一成果被评为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的十项新跨越成果之一。
自信源于突破,信念照亮前方。他带领着科研团队积极与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软件所等单位合作,以自适应局域基组和间断伽辽金方法为基础,发展了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通过采用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自主设计的软件,首次对复杂金属体系实现了250万原子的高精度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模拟,达到了介观尺度(大于100nm)范围。这一成果入选2022年“戈登·贝尔”奖提名。
拓展研究领域 国际合作共赢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杨金龙在他热爱的科研领域追梦四十余载。在新材料研发领域,他应用量子化学方法,设计和模拟了多种功能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新概念、新机制和新判据。这些成果解决了自旋电子学材料、太阳光光解水催化剂和电子阴离子化合物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未来新能源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杨金龙认为,科研工作要想实现进步和突破,就要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此,他牵头和国内外多个课题组进行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合作。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催化反应机理、单分子器件动力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最近,杨金龙和实验合作者一起,首次设计构筑出一种新型单位点界面催化剂,实现-75℃到107℃温度区间内富氢气氛中微量一氧化碳的完全消除,解决了氢燃料电池使用中关键技术难题,为设计高活性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凭借优异的科技创新成果,杨金龙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先后获得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殊荣;同时兼任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主编、编委等职。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也会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杨金龙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虚心学习,追求卓越,以拼搏的姿态,实干的精神,用更多科研成果服务社会,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