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启示
穆刚
文章字数:3031
  学校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其主要任务。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教师为主力,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围绕学生培养来展开。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必须以对人及人性的理解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实施人性化管理。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和网络上的教师过劳死、自杀、职业倦怠、躺平等事件和现象已经说明学校在对教师队伍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与倾向。作为管理者,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而努力。
  1、非人性化管理的表现及后果
  管理的非人性化和人性化是相对的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要弄清楚什么是非人性化的管理,首先要从人性化管理说起。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以激励和情感交换为主要特征。与人性化管理相对的是非人性化管理。非人性化管理过分严格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限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类似于把人等同于机器,只进行严格的规范性操作,而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非人性化管理以采用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为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进而限制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和组织凝聚力的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具有完整个性的个体,教师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这就使得教师的工作错综复杂,既要考虑工作要求,也要考虑学生需求和未来发展。如果对教师的管理过分强调制度和规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约束作用,这就凸显出管理过程中的非人性化特点,不仅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在实践中还表现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教师非人性化的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表现形式(或特点),并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1)过分重视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忽视人文关怀
  教师管理制度和规范以其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约束,规范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对教师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控制作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从人文关怀的要求出发,服从和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保障和行动便利等基本目标,进而推动社会或组织的进步。但在教师管理中,却存在着以所谓制度规范出现的“霸王条款”和僵化要求来维护学校和教育秩序,已经让教师产生不满情绪。一些学校的评审与考核制度由于过分强调量化成果,忽视多样性的人文因素,使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被排除在高级职称行列之外,其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2)过分重视绩效和时限的短视行为,忽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以育人为己任,育人需要较长的周期并表现出效果的滞后性。但某些管理者却看不到这些区别,以市场经济和商业行为的要求来管理教师,制定了所谓的量化管理措施,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成果,并把这些和职称评聘、工资福利、考核评级、工作绩效等结合在一起。这导致一些教师的功利性和短视行为增多,工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
   (3)过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不佳
  过分重视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过分重视绩效和时限的短视行为,使得教师承受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导致其身心健康水平不佳,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调查显示,我国教师人群中健康者占10.40%,亚健康者占45.55%,前临床状态者占23.63%,疾病状态者占20.42%。据报道:清华大学1985-2004年的20年间,“英年早逝”的教师共计150名,平均死亡年龄55.58岁。
  2、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有两大需要系统,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马斯洛认为其中的低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时难以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这类需要满足以后便停止行动。心理需要也称生长需要,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而且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
  人类的需要层次,马斯洛按照三条原则加以安排。首先,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其次,人类需要与个体生长发展密切相关。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逐渐考虑到安全、归属、自尊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个人的需要结构之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第三,人类需要的高低与个体生存有关,生存需要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动力,生存之后才是发展的问题。
  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
   3、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3.1从需要层次的角度认识人性,有利于人性化管理的实施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两种,实际上就是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基本需要的满足。认识到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成分,才能够在管理中既重视自然属性的满足,也注重社会属性的发展。只有对人性有了科学合理的认识,才能够在管理的过程中尊重人性,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3.2从需要满足的角度去发展人性,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维护
  需要是一种缺失状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产生之后,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推动个体产生满足需要的活动,成为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与动力。如果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积累巨大的压力,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层次论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其中既包括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也包括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如果教育部门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教师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及其管理者能够提供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促进其低级需要发展成为高级需要,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因工作和生活带给教师的压力,减少其工作和生活中应激事件和不确定性的发生,使广大教师保持良好的心境,这势必对其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也能够使教师更加积极热情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
   3.3从需要层次演变的趋势去完善管理,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发挥
  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历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层次理论对这样的一种变化及其规律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当人的低级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高级需要,个人的需要呈现一种波浪式演进的态势,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按照需要发展变化的趋势、遵循需要发展的规律实施有效地人性化管理,必然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与提升,而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之后,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巨大的工作潜力,从而实现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作者简介:穆刚(1971—),男,黑龙江甘南人,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