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不愿做过客 惟愿做归人
——黄山市歙县棠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金璐心得体会
文章字数:1444
  当始之时,万日尚似甚远,近成之日,千年仍若一瞬。驷之过隙,转眼间驻村已两年有余,所剩时光屈指可数。对于我们驻村干部来说,脚踏泥泞,回望行路感受颇深,奔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一路风景一路尘、一程收获一程情”。还记得……
  我们在三伏天里开展“三资”摸底,用脚步丈量着土地;伫立在绵长幽深的古巷尽头,见证岁月留下斑驳的痕迹;穿行于阡陌纵横的沃野之间,感受劳动之美、分享丰收之乐。
  我们“驻村夜访”,宣讲党的政策,和群众拉家常,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生活,把困难群众记心上,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用真心换真情。
  我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熟悉村情、了解民意、记录民生的同时,逐渐化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尴尬。
  我们重阳敬老,情满金秋;冬日送暖,传递爱心,一声声感谢情意浓浓,我们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诠释棠樾村千百年来“慈孝”文化传承的真谛。
  青春正好 不负韶华
  棠樾村,是“忠孝节义”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传承之地,是老百姓代代口中相传“唐模棠樾,饿死情愿”的向往之地,是乾隆笔下“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文明村镇,各种荣誉更是比比皆然。从2013年首批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2021年乡村振兴标杆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到党政主要领导的联系村。棠樾村,就像是一个自带“光环”的幸运儿,备受青睐,而我恰是歙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如今又是歙县乡村振兴工作的践行者,可谓“从哪来回哪去”,“十年之约”,原来与棠樾的不解情缘早在2013年就已种下。
  在这样一个先天条件优、后天基础好的村挂职锻炼,倍感荣幸之余着实压力不小。对于村、对于我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也曾因为村内的项目谋划东奔西走、产业发展苦思冥想、解决难题绞尽脑汁,也曾因为要准备汇报材料、工作总结、调研报告、接待讲稿、扶贫档案到深更半夜。有感动瞬间、难忘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太杂、亟待着手的事情太多,夜深人静时也会焦虑得彻夜难眠,但我想明白一件事,这一切既然是组织的信任、自己的抉择,那便化压力为动力,化思考为行动,勇立潮头,无悔青春!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这里我们参与了村“两委”换届,“走街串巷”,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见证了昔日坑坑洼洼、破损不堪的羊肠小道“改头换面”变成如今的致富之路;看到了干群齐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额头挂着汗水,身上沾满尘泥;感受着村里的老人领取到高龄补贴、困难群众收到企业的“爱心”、菜农果农一筐筐蔬果被抬上农产品助销汽车时,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而如今,棠樾村“以一带二联三”三产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一馆两链三基地”有序推进、徽·侨文化双IP正在形成……这些年,我们晒得更黑,穿着更加土气,但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接了地气,足了底气,更增了士气;这些年,村里有变化、村民有希望、人人有收获;这些年,驻村工作的每一次“行动”,总能让群众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们肩负使命回看来时之路,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忘初心;我们承载希望踏上未来之途,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乡村振兴。只有心中有为民服务的信仰,坚如磐石,我们的脚步才能越走越稳,带领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才会越走越宽。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三年,我“不做过客做归人”,能够在农村心无杂念的工作生活,与朴实无华的农民融洽相处,携手一程,让我的内心感受到不一样的平静,带着情感干工作,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我想定会不虚此行!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