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脚下的泥土 沉淀的是为民真情
文章字数:1430
离开单位的我到赵瓦房村驻村工作已有五年半的时间了,第七批选派干部有我,第八批选派干部依然有我。我在“变”与“不变”中淬炼自己,“变”的是心态,坚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变”的是格局,将目光从聚焦于自己转变到广大百姓。“不变”的是善良美好的心灵,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悲悯百姓;“不变”的是乘风破浪的勇气,将困难与挫折逐步化为进步的阶梯。驻村工作让我收获满满,收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满意,收获了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信心,收获了矛盾被击破的成就感。坚信,脚下的泥土越来越多,与村民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坚持党建领航铺就致富路
群雁高飞头雁领。我心里清楚,乡村振兴必要产业振兴,其最核心的是坚强领导集体。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里的党员一起讨论班子成员的选任问题。经过选举程序,最终将思想作风过硬、工作态度踏实、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中。同时,村党支部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贴基层实际,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我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始反思,转变思想、拓宽思路,多次组织村干部、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先发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此外,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坚持问计于民,听建议、唠家常,不断寻求发展集体经济的致富良方。
摸索借光发力照亮强村梦
赵瓦房村积极寻找“造血”良方,大力发展温室大棚,消除集体经济空白。蔬菜大棚产业是近年来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将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条好路子。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发展蔬菜种植是一条行得通、靠得住、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于是,村里积极向上级提出建设中原绿色食品暨涡阳长三角蔬菜种植基地的申请,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企业的支持下,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蔬菜大棚。产业有了,村集体收益有了,就有了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办公开支的经费保障。产业的兴旺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全村人民的干劲。
蔬菜销售提速助推振兴路
蔬菜大棚的逐步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村集体经济的甜头,也让大家的思想观念逐步发生了转变。想要富,就不能等靠要,得动脑筋、想法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当我看到村里的蔬菜种植农户凌晨两点到菜市场去销售蔬菜,虽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蔬菜的线上销售让我看到了菜农可以把种菜当作一种职业,每天也能正常上下班。秉承着感恩于党、让利于民的理念,通过走访调研亳州市文旅集团、涡阳县拼多多中转仓库和考察亳州各大居民小区等,让我们对线上助销有了信心,在副队长李建亮、队员王文举和选调生肖教育的努力下,线上销售不断发展,目前每周的营业额达1.5万元,带动赵瓦房村近百名劳动力就业。
矛盾逐个破解平安赵瓦房
如何有效化解邻里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村级矛盾多数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土地问题。为了把矛盾逐个击破,村法律顾问担当负责,邀请村里德高望重、乐于助人的老一辈和文化程度高、法律知识牢的年轻一辈村民担任村的人民调解员,配合“村两委”共同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赵瓦房村落地落实。目前我们村成功解决村民纠纷15余起,连续5年实现零信访。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跟随党的脚步,坚定理想信念,愿我的脚下沾满更多泥土,常听群众的“心里话”,紧盯群众的“身边事”,细算群众“生活账”,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继续践行驻村帮扶的神圣使命。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
坚持党建领航铺就致富路
群雁高飞头雁领。我心里清楚,乡村振兴必要产业振兴,其最核心的是坚强领导集体。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里的党员一起讨论班子成员的选任问题。经过选举程序,最终将思想作风过硬、工作态度踏实、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中。同时,村党支部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贴基层实际,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我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始反思,转变思想、拓宽思路,多次组织村干部、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先发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此外,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坚持问计于民,听建议、唠家常,不断寻求发展集体经济的致富良方。
摸索借光发力照亮强村梦
赵瓦房村积极寻找“造血”良方,大力发展温室大棚,消除集体经济空白。蔬菜大棚产业是近年来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将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条好路子。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发展蔬菜种植是一条行得通、靠得住、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于是,村里积极向上级提出建设中原绿色食品暨涡阳长三角蔬菜种植基地的申请,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企业的支持下,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蔬菜大棚。产业有了,村集体收益有了,就有了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办公开支的经费保障。产业的兴旺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全村人民的干劲。
蔬菜销售提速助推振兴路
蔬菜大棚的逐步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村集体经济的甜头,也让大家的思想观念逐步发生了转变。想要富,就不能等靠要,得动脑筋、想法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当我看到村里的蔬菜种植农户凌晨两点到菜市场去销售蔬菜,虽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蔬菜的线上销售让我看到了菜农可以把种菜当作一种职业,每天也能正常上下班。秉承着感恩于党、让利于民的理念,通过走访调研亳州市文旅集团、涡阳县拼多多中转仓库和考察亳州各大居民小区等,让我们对线上助销有了信心,在副队长李建亮、队员王文举和选调生肖教育的努力下,线上销售不断发展,目前每周的营业额达1.5万元,带动赵瓦房村近百名劳动力就业。
矛盾逐个破解平安赵瓦房
如何有效化解邻里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村级矛盾多数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土地问题。为了把矛盾逐个击破,村法律顾问担当负责,邀请村里德高望重、乐于助人的老一辈和文化程度高、法律知识牢的年轻一辈村民担任村的人民调解员,配合“村两委”共同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赵瓦房村落地落实。目前我们村成功解决村民纠纷15余起,连续5年实现零信访。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跟随党的脚步,坚定理想信念,愿我的脚下沾满更多泥土,常听群众的“心里话”,紧盯群众的“身边事”,细算群众“生活账”,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继续践行驻村帮扶的神圣使命。
(本版稿件由省选派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