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潜心笃志为民生,研精致思传信仰
——评《李达民生思想研究》
文章字数:1692
  虞花荣 王兆嘉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从改善民生中而来。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在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增进民生福祉,需要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中汲取智慧。基于此,虞志坚博士撰写的《李达民生思想研究》对于系统分析李达民生思想,系统发掘李达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李达民生思想展现了其渊博的知识理论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是李达在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关切民生、为民谋福的理论升华。这对于当前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启示意义。虞志坚博士在深入整理李达的文献著作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源”与“流”、“枝”与“干”、“破”与“立”的角度出发,探寻了李达民生思想的历史背景、形成轨迹、核心内容与理论价值,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李达的民生思想进行客观评价,对学者们继续研究李达的民生思想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多维度、多时向、高含量是对李达思想研究的特征,但以李达民生思想为主线展开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从李达思想的全局中窥探其民生思想,既丰富了对李达全局性思想的研究,又提升了李达民生思想研究的深度,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梳理了从五四运动时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初李达对民生思想的探索。作者从宏观上把握该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潮流的关系,力求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对李达的人生经历与理论著作逐一展开了详细地分析,为系统性研究李达民生思想中丰富而深刻的核心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在深入分析李达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理论逻辑中探寻其理论特点。作者在多学科知识融合中研究李达民生思想,理论逻辑较为明晰,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横向维度厘清李达民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而探寻出从历史观的高度思考民生、紧紧联系发展生产力、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贯彻发展教育、与法学思想相渗透等主要特点。三是发掘出李达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局限,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建设民生提供借鉴。作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了李达民生思想如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超越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毛泽东民生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提供启示。此外,作者充分考量到了李达民生思想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思考,提出了李达民生思想偏向理想主义的局限性。
   三
  该书作者对李达民生思想的系统性研究,阐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的理论成果,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民生建设提供思考,为民生思想的接续研究提供了三方面的借鉴。一是研究李达民生思想中框架论证的严密性。由于学界缺乏对李达民生思想的系统性研究,作者敢为人先开启了对李达民生思想系统研究的先河,在论证中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与横向的多维视阈出发,厘清阶段、阐明内容、发掘价值,以严密的逻辑框架全面地展现了李达民生思想。二是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对李达民生思想的源流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在研究李达民生思想的源流中不仅着眼于与李达思想的区别,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民生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生思想以及同时代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展开比较分析,将李达民生思想的理论根基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三是对李达民生思想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发掘。该书展现了李达民生思想系统性生成的过程,作者从研究框架的合理性上、研究方法的多元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中致力于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该书作者以较强的学术能力应用了翔实的一手文献资料、丰富的研究工具,对李达民生思想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主要内容以及理论意义展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问,对当今社会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