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来时一身书卷气 如今两腿泥土香
——记宣城市绩溪县长安镇梧川村第一书记申圣庆
文章字数:2853
    梧川村第一书记申圣庆(右)常态化走访脱贫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诗句,也是梧川村选派第一书记申圣庆两年多来的工作写照。
  他叫申圣庆,是来自安徽大学的一名驻村干部。2021年5月,当组织上决定选派他到绩溪县长安镇梧川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经历了一次思想抉择。那时他的小外孙刚出生19天,80多岁的老母亲独居乡下,夫人又有心脏病史。母女俩得知他要去偏远山村工作极不赞成,说你都50多岁的人了,也是一名处级干部、副高职称,何必凑这个“热闹”呢?面对家人不理解,他思绪万千又无言以对,他深知选择了驻村帮扶就意味着选择直面困难,选择与亲人离多聚少,注定会给他们带来太多亏欠!但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关键时刻又岂能退缩,最终他毅然选择奔赴乡村振兴最前沿。
  “星光不问赶路人”。两年多来,他不忘初心,以村为家,坚持党建引领,带领村民围绕“红色强村,绿色富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奏响了让旅游“活”起来、经济“跑”起来、农户“富”起来的乡村振兴“三步曲”,使村里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如今的梧川村已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而他也褪去初来时的书卷气,成为两腿泥土香的山里人,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教授书记”。
  依托项目补短板让红色旅游“活”起来
  梧川村原是皖南腹地一个贫困山村,人口1580余人,素有“皖南井冈山”美誉的大会山是村里一张红色旅游名片。到村任职以来,申书记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坚定走“红色强村”之路,通过项目牵引,补齐文化内涵与基础设施建设两块短板。2021年,该村利用衔接资金精心打造了新四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品牌;新建“金岭红馆”,扩建泾旌边皖南游击指挥中心纪念馆,丰富和发展了红色文化内涵。2022年10月,为争取岭北片区古村落保护联网路项目,他带上村书记到宣城市、绩溪县有关部门反复汇报,积极争取,最终搭上了“顺风车”,并带领工作队与村“两委”完成了200多户征地拆迁任务。2023年,梧川村获批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他请来了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参与红色文化节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以线串点”打造全新升级版的红色梧川;组织实施村里泸水河雨污分流、污水池改建、污水管网延伸三大民生项目;用竹篱笆圈出的40多个“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成为村庄一道靓丽风景。梧川孕育出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不仅赢得了村民称赞,也为促进红绿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梧川村通过与宣城市团校共建皖南黄高峰青年学习学院、少年军校,挂牌宣城市统一战线同心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红色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等形式,寻求合作共赢,让红色旅游“活”了起来。随着游客接待量提升,该村以项目入股、提成方式从大会山公司获得了16万元的年分红,拉动农特产品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形成了以“旅游+”助推乡村经济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培育特色农业让集体经济“跑”起来
  山多田少、交通闭塞、产业薄弱曾是梧川村的旧标签。多年来,农户们习惯种植四季豆、茄子、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有限。申书记带领工作队深入调研,提出了因地制宜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名义流转120亩闲置土地培育特色农业。为打消村民顾虑,降低资金风险,他发挥帮扶单位优势,三年来累计争取到安徽大学共计35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2021年打造的32亩草莓采摘园项目,当年收入41.8万元;2022年兴建的35亩菊花基地,年收入33万元;2023年发展的黄蜀葵花和小香薯项目,预计可带来25万元集体收入。由于有了“硬核”产品,2021年、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跑出“加速度”,分别达到108.1万元和118.7万元,相比2020年的56.6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对周边农户起到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使他们看到新业态带来的广阔“钱景”;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韧性和“造血”功能,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由单一农产品产销向着“特色农业+资产收益+旅游提成”多元化发展方向转变。
  搭建联农带农平台让留守农户“富”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申书记对全村750名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普查分析,江浙沪一带务工占比60%以上,省内务工人数约占30%,这部分人收入稳定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可以“高看一眼”,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村里那些因各种原因“足不出村”的低收入及脱贫家庭。为确保他们在家有钱挣,生活有保障,守住不发生返贫致贫风险,他带头打造了多个联农带农平台:一是帮助有务工意向农户与大会山旅游公司签订用工协议,使25位低收入和脱贫户家庭成员成为“上班族”,月收入2200元左右;二是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多元化”生产为平台,优先安排了35位弱劳力家庭人员就业,年发放务工费40多万元,户均增收约1.2万元;三是吸纳本村金岭油茶种植合作社、薇薇黄牛养殖基地等企业间歇性用工岗位,满足灵活就业者的需求;四是做好“土特产”文章,与安徽大学三年签订了75万、100万、100万的香菇、木耳、竹笋等购销合同,与宣城市公安局签订了每年近20万元草莓购销合同,打开山村“土特产”销路,提振村民种植积极性,以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大学优势让教育、科技、文化“动”起来
  作为高校选派的第一书记,他主动思考如何发挥高校优势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同频共振。他主动到派出单位沟通汇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先后到村调研指导,并带来资金、人才与技术支持;邀请学校相关部处、院系到村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校国资处一次性捐赠梧川村价值10多万元的电脑及投影仪。2022年12月,在他的牵线下,安徽大学与绩溪县人民政府签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合作协议,确定了3个院系专家团队对接该县4镇6村,围绕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村庄规划、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两年来,安徽大学在县、村已建有实习实训基地4个,9个院系320多名大学生先后来绩溪开展活动19场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增添活力。梧川村不仅成为大学师生教学科研的“试验田”,更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大舞台。“富口袋”也要“富脑袋”,2021年7月,他促成学校在梧川村设立金秋助学基金,三年累计为20名大学新生发放资助金4万元,营造崇文重教良好氛围。此外,他利用个人关系邀请了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医大二附院专家先后进村开展义诊活动,并获得3.78万元和5万元的药品及耗材捐赠;引来企事业单位1.8万元食品慰问及文体器材赞助。
  2023年8月,他的夫人和女儿第一次来村看望他,时隔两年多,那个被他“养”在手机里的小外孙已能满地跑了。那一天,他领着她们上了大会山金岭洞,参观了菊花园、草莓园,在他的“家”里(租住农户家的房子)吃他亲手种的新鲜蔬菜,一家人特别开心,从她们的笑容里他读懂了亲人的理解与包容。当夫人看着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和几双沾满尘土的运动鞋,终于说了一句让他感动的话:“爷爷(以孙子口吻),这两年你真不容易啊!”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