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宛晓春:用科技的力量点茶成“金”
文章字数:1493
宛晓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从1978年,从进入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开始学习算起,宛晓春已经和这片充满魔力的叶子打了44年的交道。前不久,宛晓春收获一份令人艳羡的荣誉——2022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他依然穿梭在实验室、茶园、茶厂,为茶产业默默坚守。
率先绘制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图谱,创制绿茶自动化加工、数字化品控技术与装备,挖掘黄茶健康功效和品质形成机理,创建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和他的团队牵头实施的《安徽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使全省茶产业产值和亩均收益分别提高了3.5倍和2.5倍。特别是近十年来,推广黄茶加工技术使全国黄茶产量提高3倍,产值提高5倍。
从业四十年以来,宛晓春为安徽乃至全国茶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幅提升了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
深耕茶学研究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这是今天世人的共识。然而,在20世纪中叶,国际上关于茶树起源却存在两种声音:一个是印度起源论,一个是中国起源论。
“要通过解析茶树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观点。”2008年开始,在缺人才、缺技术、缺经费的情况下,宛晓春开始了茶树的基因组溯源研究。
“茶树杂合度高,其基因组的绘制比其他作物难度更大。虽然次生代谢、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生物技术工作我们以前也做过,但都是在某些特定的点上,并未涉及真正的组学技术。只能一边做、一边学,一边引进人才、扩充团队。”宛晓春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定要突破茶树生物学的重大基本科学问题,解析茶树的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证实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茶人的‘责任担当’,也是我的‘历史使命’。”2018年,宛晓春和团队绘制了茶树的基因组图谱,这个重大科学突破就像是给所有茶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本参考书。
这本基因组图谱不仅给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科研团队为茶树生物学、茶树次生代谢、茶树进化等各个方向的研究取得新突破,而且给全世界茶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引。同时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学说。
宛晓春庆幸,十几年来,和团队一起坚持一件事,“守”来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茶树基因组图谱”。
制定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和仲裁的重要依据,也是彰显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标志。
“茶叶国际标准既是业界技术规则的拟定,更是规范国际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标准。”作为中国茶叶专家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宛晓春与中国专家团一道,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委会积极争取国际茶叶标准的制定权,在我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多国的31位茶叶技术专家,将我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国家标准上升为ISO国际标准。
今年4月,这一国际标准最终出台,其中规定了茶叶关键加工工序的名词术语,如做形、摇青、闷黄、渥堆等都极具中国特色。这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
作为我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这一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有力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规范和促进国际茶叶贸易公平与消费者权益,提升我国茶叶影响力,特别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白茶、青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的出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追求和坚持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学者对国家的使命感。”每每谈起组学工作和标准工作,宛晓春都会觉得那段时间是自己人生中难忘的时光,使他无怨无悔。
扎根于茶学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宛晓春通过科技的力量,让茶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面对未来,宛教授表示,会坚持科技兴茶,以茶为媒,不断推进茶科技在茶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革新,进一步协助地方政府、企业、茶农,做好创新成果落地工作,为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韩如意)
从1978年,从进入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开始学习算起,宛晓春已经和这片充满魔力的叶子打了44年的交道。前不久,宛晓春收获一份令人艳羡的荣誉——2022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他依然穿梭在实验室、茶园、茶厂,为茶产业默默坚守。
率先绘制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图谱,创制绿茶自动化加工、数字化品控技术与装备,挖掘黄茶健康功效和品质形成机理,创建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和他的团队牵头实施的《安徽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使全省茶产业产值和亩均收益分别提高了3.5倍和2.5倍。特别是近十年来,推广黄茶加工技术使全国黄茶产量提高3倍,产值提高5倍。
从业四十年以来,宛晓春为安徽乃至全国茶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幅提升了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
深耕茶学研究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这是今天世人的共识。然而,在20世纪中叶,国际上关于茶树起源却存在两种声音:一个是印度起源论,一个是中国起源论。
“要通过解析茶树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观点。”2008年开始,在缺人才、缺技术、缺经费的情况下,宛晓春开始了茶树的基因组溯源研究。
“茶树杂合度高,其基因组的绘制比其他作物难度更大。虽然次生代谢、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生物技术工作我们以前也做过,但都是在某些特定的点上,并未涉及真正的组学技术。只能一边做、一边学,一边引进人才、扩充团队。”宛晓春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定要突破茶树生物学的重大基本科学问题,解析茶树的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证实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茶人的‘责任担当’,也是我的‘历史使命’。”2018年,宛晓春和团队绘制了茶树的基因组图谱,这个重大科学突破就像是给所有茶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本参考书。
这本基因组图谱不仅给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科研团队为茶树生物学、茶树次生代谢、茶树进化等各个方向的研究取得新突破,而且给全世界茶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引。同时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学说。
宛晓春庆幸,十几年来,和团队一起坚持一件事,“守”来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茶树基因组图谱”。
制定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和仲裁的重要依据,也是彰显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标志。
“茶叶国际标准既是业界技术规则的拟定,更是规范国际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标准。”作为中国茶叶专家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宛晓春与中国专家团一道,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委会积极争取国际茶叶标准的制定权,在我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多国的31位茶叶技术专家,将我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国家标准上升为ISO国际标准。
今年4月,这一国际标准最终出台,其中规定了茶叶关键加工工序的名词术语,如做形、摇青、闷黄、渥堆等都极具中国特色。这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
作为我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这一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有力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规范和促进国际茶叶贸易公平与消费者权益,提升我国茶叶影响力,特别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白茶、青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的出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追求和坚持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学者对国家的使命感。”每每谈起组学工作和标准工作,宛晓春都会觉得那段时间是自己人生中难忘的时光,使他无怨无悔。
扎根于茶学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宛晓春通过科技的力量,让茶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面对未来,宛教授表示,会坚持科技兴茶,以茶为媒,不断推进茶科技在茶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革新,进一步协助地方政府、企业、茶农,做好创新成果落地工作,为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