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袁牧印象记
文章字数:1973
  徐先挺
  今年4月23日,无为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读书讲座,主讲人袁牧先生。
  我欣然前往。我想听听袁牧先生讲些什么,我很想见他一面。
  我同他是微信好友,交往已好几年了,只见过一次面,而且那次见面很滑稽。我们是晚间10点左右,在一家茶社的卫生间边意外碰面的。
  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我们是在美丽的校园里,在宽敞、明亮的报告厅里。
  讲台上的袁牧儒雅、端庄。袁牧面相忠厚、质朴。相由心生,他为人热情、热心、肯帮忙。我好奇他有几分官相,他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方方正正,堂堂正正。他的面相同他的文章一样,耐看。
  袁牧讲座题目是《书香浸润灵魂,文学点亮人生》。内容分三大方面,且巧用三个问句。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
  文学到底离我们多远?
  我的公文写作之路有多长?
  不愧为教师出身,不愧为办公室“老主任”,袁牧讲话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不愧为诗人,不愧文章高手,袁牧讲话情意款款,诗意盈盈。
  我同他是同时代人,我们有着相似的阅读经历。譬如,我们的阅读人生都是从“小人书”开始,我们都喜欢战争题材,我们都有英雄情结。我们都省吃俭用买了一些“小人书”。我们的差距和不同的是,袁牧的“小人书”保存至今,至今他仍不时摸一摸、翻一翻,以保持“健康的儿童态”,以获得“第二次童心”。而我的“小人书”早就丢到爪哇岛了。
  袁牧获得的人生“第一桶金”是一麻袋破损图书。那是他在师范读书时,为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得到的报酬。按道理,他要钱才对呀。他十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艰难地抚育了5个子女。况且一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学子,鲜衣美食,挡不住的诱惑。当他背着一麻袋图书走在回家路上,世界,就在眼前。
  袁牧的人生起点一点不高,师范生,乡村中学教师。也没有谁给他搭建平台,他的平台就是简陋教室里三尺讲台。可他却走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从乡镇到县城,再到省城。
  从普通中学教师到县委、政府专职秘书,再到省直单位部门干部。
  人说,贫穷限制了想象能力;我说,富有也不会让想象能力丰富到哪里去。
  社会学家说,一个人年轻时“多出点力”,中年时“多受点气”,老年时“你就有力气了”。
  教育学家说,一个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要抓住“三个关键”:“关键书籍”“关键人物”“关键事件”。
  袁牧读书时,积极参加班级、学校集体活动,出墙报、征文比赛等。任教后,积极参加教改活动。他涵养好,好讲话,好商量。学校工作总结、领导发言总是请他帮忙。他总乐于出力。
  出力才有力。
  撤区并乡后,镇领导参加全县教育工作会议。镇领导要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并作为会议重点。这份重要材料的撰写任务交给谁,大家眼光落在袁牧身上。
  这是刚成立的乡镇一件大事,更是年轻教师袁牧公文写作的一件大事。
  几十年后的今天,讲台上的袁牧提起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公文写作,仍诚惶诚恐。巧媳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整天同学生打交道的青年教师对全镇教育工作能了解多少啊?或许那一麻袋破损图书起了作用,焦虑不安中的袁牧灵光乍现,最后时刻出色地完成任务。
  我喜欢看那些“秀才”“大笔杆子”们的文章。
  从乔冠华到胡乔木,从郑必坚到王梦奎,从“任仲平”到“浙江宣传”,我敬佩他们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我赞叹他们的锦绣文章。我只是“看人家吃豆腐牙齿锋快的”,殊不知“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直到前些天读到上海市委大笔杆子“东方亮”回忆文稿起草《曾把天亮做信念》一文,我对公文写作者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懵懂,没底,但无退路。”
  “能写出来写出来,写不出来也要写出来。”
  “天亮时‘孩子’一定生出来。”
  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想笑却笑不出来。邻县有一秘书,天亮时,领导的讲话稿才开了个头,急得嚎啕大哭。
  袁牧公文写作何尝不是如此。
  他说写得“手指僵硬不听使唤”。
  他说“最玩命时连轴转三天三夜,透支到虚脱程度”“病倒住院”。
  他说“冬天写到凌晨三点,孤身走在大雪纷飞的街道上,真有几分风雪山神庙的悲壮”。
  讲到这些,袁牧云淡风轻,我却感到一阵阵心痛。
  袁牧公文写作生涯最大的挑战是他刚调入省城,新单位给他的见面礼是大小讲话稿6篇,迎接单位60周年庆典,时间只有一个月。袁牧初来乍到,压力可想而知。袁牧不是天才,不是“博综经史,文倾江海”的大家,也不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天才。袁牧是人才。人才能吃得下苦,经得住磨炼。他吃住在办公室,饿了啃一口面包,累了在沙发上躺一会,埋头翻阅成摞的资料,熟悉各类专业术语。
  恭贺单位60周年华诞,“天亮时‘儿子’生出来”啦。
  我喜欢听讲座。我为什么喜欢听讲座?我崇敬那些专家、学者的学问和智慧,我希望得到激励。我亲近身边的听众,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热情和兴趣,感染、激发着我。我从不奢求主讲者字字玑珠,句句真理。两个小时左右的讲座,只要有两三句话给我启发,我就心满意足,车舟劳顿之苦,也值得。
  譬如袁牧讲座中讲到的“知行结合”“业余写作与职业、生活的关系”等等,让每一位聆听者都有所获,都在袁牧先生的讲座中有了答案。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