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明光市滨河实验学校:
科普进校园 点亮科学梦
文章字数:1609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防震减灾科普馆。


  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近年来,明光市滨河实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营造浓厚的科教氛围,秉承“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为教师的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以科普创新为突破点,充分利用科普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学校科普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2022年被中国科协认定为“‘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
  加强组织领导 创建科普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更加重要的使命,滨河实验学校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成立了科普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科普辅导员团队、制定了科普工作计划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细化工作措施,创造性开展各项科普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走进滨河实验学校,处处充满了科普氛围。据校长贺建伟介绍,滨河实验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图书馆现藏图书7万多册,供学生阅读。教室里均配备了班班通教学设备,同时建有各种音乐、美术功能室,科学探究、理化生实验室,防震减灾科普馆,多功能阶梯教室,智能报告厅,室外大屏,科普画廊,团队活动室,满足科普教育的需求。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室外显示大屏、智慧班牌,营造教育氛围;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推送科创筑梦云平台等活动,让家长持续关注科教视频资源;利用主题班队会、黑板报、手抄报等方式对学生宣传科普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普宣传氛围,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全面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贺建伟说道。
  社团活动多元 彰显科普特色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滨河实验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科普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防震减灾科普馆、科普画廊参观。同时学校防震减灾科普馆坚持对外开放,接受社会群体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参观预约,每年校内外总参观达10000人次,充分发挥了防震减灾科普馆的教育功能。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学校在重视科普传播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将科普活动作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系列活动的突破口,从而推动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积极组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及专业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在学校内开展流动科技馆、无人机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据统计,学校每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超130场次,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颗科学的种子。
  2022年5月13日,明光市科协走进滨河实验学校开展“助双减促双增”科普大篷车校园活动。学生们在零距离与科技创新技术接触后高兴地说:“好多的科技作品,都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我非常喜欢异形齿轮,按下启动按钮,圆盘中的银蛋逐渐旋转起来,然后越转越快,最后竖立起来,感觉好神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内容丰富、效果显著,让广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树立了科普意识,掌握了科普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科普教育成效,营造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明光滨河实验学校组织学生们走进科普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大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让科学的精神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科学的萌芽浸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贺建伟表示,未来明光市滨河实验学校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主动、稳妥、科学、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切实推动学校科普教育不断发展,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