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
谁是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文章字数:1494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炒作敏感案事件进行引流牟利;开设假冒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账号,打着“舆论监督”等旗号,实施敲诈勒索……这些行为被公安机关严厉打击。
  公安部21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100天举措成效。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案件2300余起,整治互联网平台企业近8000家(次),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有效净化网络生态。
   热点案事件伴生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乱象频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自今年4月10日开始,公安部开展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表示,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整治网络谣言问题乱象,积极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此次发布会公布了10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包括四川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齐某某编造发布“武汉小学生校内被碾压身亡其母已收260万”网络谣言案。2023年5月,“湖北武汉一小学生在校内被老师驾车撞倒后二次碾压身亡”事件发生后,四川齐某某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编造“小孩妈妈哭得伤心都是演戏,一共赔偿了260万”等谣言信息,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齐某某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对其网络账号采取关停措施。
  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分类分级、依法严厉打击了一批借热点案事件有组织编造传播谣言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共侦办此类案件500余起,约占案件总数的21%。
  “网络水军”:网络谣言滋生扩散的幕后推手
  “网络水军”为牟取暴利恶意炒作相关事件,成为网络谣言滋生扩散的幕后推手。
  在安徽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的一起“网络水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刘某某组织人员开设多个自媒体账号,大量编发相关企业虚假文章,以负面炒作等方式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共作案100余起。目前,安徽公安机关已对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涉案账号均已关停。
  公安机关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利用热点话题炒作实施敲诈勒索,通过炒作热点案事件引流牟利,以及为虚假信息有偿代刷“转评赞”的“网络水军”团伙扩线深挖,依法开展侦查调查和打击处置。专项行动中,依法侦办“网络水军”案件13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0余人。
  “流量经济”驱动:依托谣言博取关注、吸粉引流
  当前,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
  “一些人利用公众焦虑、宣泄情绪、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对此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说。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以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为目的编造网络谣言案件1000余起,关停或禁言造谣传谣网络账号1万余个。下一步,公安机关将坚决打击整治依托谣言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增加广告收入、赚取平台补贴、直播带货等违法犯罪行为。
  平台监管不严:谣言滋生的土壤
  一些网站平台对网络谣言信息缺乏有效管控,甚至为了流量和热度,纵容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网络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督导网站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用户实名管理等制度,从源头堵塞网络谣言传播风险,累计组织签订责任书2180份,开展网站平台监督检查5896家(次),约谈企业652家,责令限期整改323家(次)。
  公安部提醒广大网民朋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识别能力,不转发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二传手”。
  (据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