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徐淙祥:扎根田野种好粮
文章字数:1503
  说起安徽省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徐淙祥一定榜上有名。“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实现粮食种植技术提质增效。”和徐淙祥一起站在广袤无边的千亩农业示范基地边,记者除了被眼前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震撼,同样也被徐淙祥身上那股对农业的无私奉献与热爱之情深深感染。
  扎根乡村 深耕农业
  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徐淙祥硬是不辞劳苦趟出一条农业发展的振兴之路。“只有技术进步了,种子质量好了,粮食才能增产丰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徐淙祥就开始研究砂姜黑土改造、低产洼地创高产技术,并作为全省农民技术员唯一代表,承担全省农作物区试、生试项目研究和国家、省、市、县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科学使用研究。2003年10月,他领衔研制的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被评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县突出贡献奖。2014年研制的“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通过安徽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获安徽省品种审定证书,在全省推广应用;2017年他领衔研发的小麦、玉米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等。多年来,他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出色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在钻研育种工作的同时,徐淙祥还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工作。为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脱困户要求,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他创立了徐淙祥劳模创新工作室,面向太和及其所属淮北地区,开展小麦、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丰产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立足太和县,示范带动阜阳市,辐射影响淮北砂姜黑土地区以至黄淮海南部粮食主产区。
   科技创新 技术助农
  “农业发展要靠集体的力量。”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赁1230亩,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2014年,该合作社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100家、全省第一家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同时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社,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命名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近几年来,在徐淙祥的帮扶指导下,周边农户大兴科学种田,开办家庭菜园,一批批贫困户变成了科技示范户,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1.6万元提高至2-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他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接待6000余人次现场观摩,举办各类技术培训70多场次,培训人员4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示范带动当地农户2000余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
  自己致了富,不忘众乡亲。为大力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徐淙祥根据自己30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出四套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他整编的黄淮地区优质小麦亩产超千斤绿色栽培技术规程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绿色高产栽培新技术科普读本,经安徽省级农业专家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已在安徽全省推广使用。为满足村民、会员科学种田的需要,徐淙祥在全县率先创办了农民科普书屋,自费购置了影碟机和各种科普书籍。2022年,徐淙祥积极筹建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的成立给种粮大户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的平台,种粮大户们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抱成一团,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更好带动广大小农户一起干、一起赚、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尽管年过半百,徐淙祥仍然心怀大爱,扶贫济困,以诚信之心履行对群众的承诺。为农户排忧解难,为事业全力以赴,已成为他的职责和本能,而作为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共产党员,徐淙祥深知责任重大,他眼里有光,心中充满力量,徐淙祥表示,自己将起到引领示范带头作用,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为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作出贡献!
  (全媒体记者 李伟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