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黑猪产业强起来需跨“三道坎”
文章字数:1588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土猪肉的需求逐年增加。部分养猪企业和养猪户看准商机,投资地方黑猪养殖。记者调查发现,虽然黑猪养殖规模这几年有所扩大,但仍有不少问题困扰黑猪产业健康发展。要让我省地方黑猪产业“强”起来,必须跨过以下三道坎。
  优质品系亟待培育
  安徽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农大教授殷宗俊长期从事地方猪遗传资源研发,他对记者说,我省地方猪遗传资源很丰富,8个地方猪种都建有省级保种场,并实施多项保护措施。“但目前我省的黑猪存栏量还是偏低,严重影响了保种和开发利用。”殷宗俊说,这几年虽然比以前增加了一些存栏量,但全省地方黑猪的养殖企业数量不足30家,而且群体规模均不大,全省地方黑猪合计养殖规模不足20万头,还不到全省生猪养殖总量的2%。
  部分黑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最让他们头痛的是黑猪的品系比较杂,影响黑猪的市场销售。桐城市金河湾黑猪养殖场负责人徐小旭多年前投资黑猪产业,目前年出栏黑猪1.4万余头。谈到目前的黑猪养殖,他觉得优质品系的培育刻不容缓。“目前很多黑猪养殖场的黑猪来源不一,品种比较杂。”徐小旭说,因为黑猪品系杂乱,导致有的黑猪体型较小,肥肉率高,在市场上不受欢迎,价格也上不去。
  六安市德致黑猪养殖场负责人项宗涛每年要销售4000多头黑猪,以往猪价高的时候利润还可以,但今年由于白猪价格过低,影响到黑猪市场,利润急剧下滑。“因为很多地方黑猪瘦肉率低,市场受欢迎度并不高,价格上也没啥优势。”项宗涛介绍,目前黑猪的售价每斤才比白猪贵0.5元,已处于亏本的边缘。
  殷宗俊也坦言,不少地方黑猪的瘦肉率比白猪低很多,年轻人群体购买意愿不强,影响到黑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培育优质品系皖岳黑猪,预计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申请新品种鉴定。”
  成本过高制约“延链”
  一些养殖企业反映,黑猪养殖周期长,成本投入要明显高于白猪,在目前整体生猪市场低迷的前提下,做大做强黑猪产业确实比较困难。
  殷宗俊说,地方黑猪的出栏时间普遍都在11个月左右,是白猪出栏时间的一倍,养殖成本较高。大的养殖企业由于需要快速回笼资金,一般不愿意养殖黑猪,从事地方黑猪养殖的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存栏量很难有大的上升。
  太湖县小池镇康源黑猪养殖场负责人刘强从事黑猪养殖10余年,他说,黑猪养殖时间长,成本较高。“我的资金量不是很大,一般不会轻易扩大规模,所以年出栏量很长时间都维持在2000头左右。”
  绩溪县黑猪养殖大户桂光美认为,仅靠养殖环节,提升黑猪利润较难,必须上马加工项目,但资金又是问题。他向记者解释,白猪的产业链很健全,从养殖到屠宰再到加工,在市场价格较高的时候,养殖白猪还是要比黑猪划算。如果黑猪的产业链不能延伸,将会严重制约黑猪养殖量的扩大。
  针对部分黑猪养殖企业面临的问题,殷宗俊建议政府部门要采取扶持措施,给予黑猪养殖企业资金上的支持,让他们有钱去延伸产业链,把黑猪养殖量提上来。
  “优质难优价”挫伤积极性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省不少黑猪养殖企业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意识较差。殷宗俊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几家销售土猪肉的企业都在外省,我省没有一家有知名度的土猪肉品牌。“销售猪肉的渠道还是集中在农贸市场,市场定位不精准。”
  刘强这几年把优质地方黑猪的销售主战场放在了江浙沪地区,面向中高收入群体。“前几年在本地销售黑猪肉,价格始终徘徊在每斤15元左右,利润点很低,有时还亏本。”为改变这一现状,刘强一方面用心打造品牌,一方面清晰定位消费群体,经过近5年的摸索,拥有了一批“粉丝”,每年销售黑猪1600多头,猪肉价格上升到每斤20多元。
  和刘强相比,项宗涛的销售则不太顺畅,他的销售对象仍然是本地农贸市场,猪肉价格也低了不少。最近一段时间每斤黑猪的批发价格才7.5元,处于亏本价位。项宗涛说,虽然他养殖的也是黑猪,但没有品牌,消费群体定位宽泛,没能体现出优质优价,他决定下半年缩小养殖规模。(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刘刚)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