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无上清凉境
文章字数:1168
  安徽·徐累先
  五一小长假,本来也有出行计划,但后来看到朋友圈里车流如织、人头攒动的景象,特别是网络上盛传上海火车站通往各地的车票全部售罄,让我不寒而栗,最终取消出行计划,不想去凑这份热闹。假期过中,天气晴好,再一次勾起我萌动的心。去哪里呢?远方不是我的选择,网红打卡地不是我的选择,于是反其道而行之,想到一地:清凉境。
  无数次听说清凉境,就在池城西北角一处被高楼大厦挤压的区域,多次擦肩而过,却无缘一见。从朋友圈发来的照片看,没甚看头,不过一座样式有些呆萌的凉亭而已。但转念一想,毕竟是原汁原味的百年前古建筑,加上这个撩人的名字,还是牵动了我出行的脚步。
  按图索骥,终于在楼宇丛生的角落找到清凉境。本来以为它处在一片平地上,没想到,它竟然像一位垂垂老矣的老翁端坐于高台之上。旁侧石碑上有文字介绍,原来这片区域曾是荒凉的丘陵地,杂树丛生,古木参天,人烟稀少,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从城区歪歪扭扭地通往郊外的西庙。据记载,西庙是纪念昭明太子的庙宇,位于“郡廓之西”,故名西庙。为方便往来的人们歇息,唐人在此建秋浦亭,此亭距城区与西庙各2.5里,俗称二里半亭。盛夏时节,行人至此,浓荫匝地,清风送爽,是歇脚纳凉的好去处,又被称为清凉境。清代修撰的《杏花村志》载杏花村十二景中的第六景“栖云松月”指的就是清凉境。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修建于1914年,迄今已逾百余年。岁月流转,这片区域早已成为城中心,清凉境的功能也淹没到历史深处,好在它被政府及时划为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保护面积不是很大,不过一座小土墩而已,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清凉境系砖木结构,一开间,进深约7.5米,宽约3.4米,是一座东西向的长廊式建筑,青砖黑瓦,柁梁木椽,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西门首各镶嵌一块石额,上书“清凉境”三字。旁有古树,枝干遒劲,虽已是暮春,尚不见发芽迹象,像一位手执棨戟的卫士守护在清凉境之侧。我从西门走入清凉境,看到柁梁、椽柱完好无损,古色古香,墙壁青砖斑驳,写满历史沧桑。想象旧时岁月,三三两两行人,粗衣步履,风尘仆仆,来此歇息,坐在两侧石凳上,或取笑打闹,或说古谈今,悠闲自在,我的心霎时宁静下来。
  从东门走出,坐亭边树下。我像一个年轻后生,依偎在须发飘飘的百岁老人身边,听老人慢条斯理地讲述过去的故事。百年时光,是一册发黄的古书,一页一页地翻过,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一棵一棵的树木被砍伐,一座一座的山包被削平,周边的房子一座座地竖起来,首先是平房,然后是楼房,不断地挤压,挤压,最后,它成了一座孤岛,成为池城最后一片清凉地。
  好长时间看不到一个人,只有几只鸟儿叽叽喳喳地飞来又飞去。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和煦的阳光里,坐在现代化的喧嚣中间,和清凉境一起,静看日出,静等月落,保持内心的清凉和笃定。
  坐在清凉境边,我心无上清凉。
  (作者系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