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为中医养生保健划“红线”
文章字数:880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等进行规范。《规范》明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包括使用中医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中药饮片、开展医疗气功活动等,且不得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等为名开展虚假宣传。
  如今,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应运而生。统计显示,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超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但乱象也随之而来。一些中医养生馆并不具备诊疗资质,却堂而皇之越界开展诊疗活动。一些养生保健机构不仅超范围经营,甚至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关资质,导致拔罐烧伤、熏蒸烫伤等纠纷时有出现,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身心伤害,而且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形象。
  按规定,只有专业医疗机构才能为客户提供中医诊疗服务,从事中医诊疗活动人员必须有中医医师资格。但由于不少人混淆了中医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的区别,给了一些机构和人员浑水摸鱼之机。中医药和中医技法有调理周期长、见效偏慢等特点,即使消费者病情没有好转,违规从业人员也能以“体质因人而异”“疗程不够”“可换治疗方法”等理由搪塞、逃避责任。此外,缺乏有效监管,相关部门对企业主体资格审核不严、消费纠纷查处不力,导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乱象频出。
  此次印发《规范》,明确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强调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为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诊疗活动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红线”,有助于提高从业门槛、整治行业乱象、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进一步引导中医保健服务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应成为职能部门今后努力的方向。细化行业标准,明确区分养生保健与中医诊疗技法,消除不良商家“打擦边球”空间。强化对中医保健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常态化巡查整治,严厉打击越界行医、违规开展诊疗活动。加强医疗知识普及,引导消费者谨慎、理性对待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依规从业、以技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体化健康需求。 (殷骁)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