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中国大豆有了精准分布地图
文章字数:734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传来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通过对大豆生产田进行多年多点网格化取样和多种成分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国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中国大豆品质区划方案,为指导我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食品研究》杂志。
  据该院韩天富研究员介绍,我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国,大豆种植区域分布广阔,品种类型多样,生态条件及耕作制度复杂,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类型和籽粒品质组分差异较大,但目前对我国大豆品质的地理分布规律仍不清楚,缺少来自实际生产的大规模采样和多性状分析数据支持。
  为阐明大豆品质的地理分布特征,该研究团队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30个综合试验站及150个科技示范县,从中国29省(区、市)的大豆生产田收集样品1792份,对33种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定量理化分析,并完成不同营养成分的可视化地理分布图。
  根据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在已有大豆栽培区划和品质区划方案基础上,该团队将中国大豆产区划分为北方春大豆高油高功能成分区(Ⅰ区)、黄淮海夏大豆高蛋白区(Ⅱ区)和南方多作大豆高蛋白高纤区(Ⅲ区)3个大区,并进一步细分为10个亚区。
  针对各区品质特点,该团队提出了中国优质大豆产区布局建议,其中,东北北部高寒地区具有发展功能型食用大豆的独特优势,宜重点发展豆浆、豆腐、豆芽等食用大豆原料生产,建立蛋脂均衡、功能型成分丰富的食品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东北中南部是高油高产大豆适宜种植区,可建立高油大豆集中产区,增强我国油用大豆自给能力;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可将该区域作为蛋白加工原料基地。各地均有高蛋白、高油和功能型大豆品种,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大豆生产。 (李丽云)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