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短期内稻米市场波动小
文章字数:914
今年南方多地遭受罕见高温干旱,但在各地全力抗旱下,今年秋粮丰收仍然可期,加上今年小麦、早稻均获得丰收,大米进口快速增加,稻米供应总体无忧,预计短期内稻米市场难有大的波动。
虽然南方旱情严重,但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可能性仍较大。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4524万亩的受灾面积,仅占2021年全国粮食面积17.64亿亩的2.6%。
今年新早稻上市以来,价格先涨后落逐步趋稳,购销相对活跃,收购进度也一直同比偏快。今年早稻收购进度较快的原因:一是2022年我国早稻总产量2812.3万吨,比2021年增加10.6万吨,好于市场预期,市场余粮相对较多;二是早籼稻收购价格同比略高,据统计,今年早稻收购价平均在2640元/吨左右,同比提高60元/吨,农户出售意愿增强;三是今年6月份后国际、国内粮价回落幅度较大,农户惜售心理有所减弱,在7月底早稻价格冲高回落后,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地方储备粮库趁机加快入库进度;四是江西、安徽、湖北等主产省早稻增产,而主销区广东减产,产销区之间购销相对活跃,主销区之一的浙江省早稻增产7.4万吨,是今年增幅最大的省份,而浙江实行了早稻订单全覆盖,实行应收尽收,也加快了早稻的收购进度。
现货市场稻强米弱,新稻市场弱势运行。由于大米需求不旺,上涨空间预计不大。目前,主产省部分地区早熟中稻开始收获并零星上市,由于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了稻谷品质,加上高温逼熟,使得已收获上市的早熟中稻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低,收购价格同比偏低。
大米进口持续增加,进口单价同比下降。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大米增加,出口大米下降,净进口285万吨,进口单价2709元/吨,同比下降10.69%。碎米进口比例由上年的48%提高至今年的60.4%。今年前7个月,我国大米进口势头较猛,再创纪录只是时间问题,但下半年进口势头可能有所放缓。
虽然下半年我国大米进口预计将会放缓,但全年大米进口再创纪录或已成定局。今年前7个月,我国大米月均进口58.3万吨,若后期保持这个水平,全年大米进口将逼近700万吨;若按7月份大米进口50万吨的水平推算,则全年大米进口将超过650万吨;若后5个月大米单月进口能达到40万吨,则全年大米进口将超过600万吨。事实上,只要后5个月大米单月进口达到20万吨,全年大米进口就将超过500万吨,超过上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
(郑良友)
虽然南方旱情严重,但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可能性仍较大。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4524万亩的受灾面积,仅占2021年全国粮食面积17.64亿亩的2.6%。
今年新早稻上市以来,价格先涨后落逐步趋稳,购销相对活跃,收购进度也一直同比偏快。今年早稻收购进度较快的原因:一是2022年我国早稻总产量2812.3万吨,比2021年增加10.6万吨,好于市场预期,市场余粮相对较多;二是早籼稻收购价格同比略高,据统计,今年早稻收购价平均在2640元/吨左右,同比提高60元/吨,农户出售意愿增强;三是今年6月份后国际、国内粮价回落幅度较大,农户惜售心理有所减弱,在7月底早稻价格冲高回落后,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地方储备粮库趁机加快入库进度;四是江西、安徽、湖北等主产省早稻增产,而主销区广东减产,产销区之间购销相对活跃,主销区之一的浙江省早稻增产7.4万吨,是今年增幅最大的省份,而浙江实行了早稻订单全覆盖,实行应收尽收,也加快了早稻的收购进度。
现货市场稻强米弱,新稻市场弱势运行。由于大米需求不旺,上涨空间预计不大。目前,主产省部分地区早熟中稻开始收获并零星上市,由于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了稻谷品质,加上高温逼熟,使得已收获上市的早熟中稻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低,收购价格同比偏低。
大米进口持续增加,进口单价同比下降。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大米增加,出口大米下降,净进口285万吨,进口单价2709元/吨,同比下降10.69%。碎米进口比例由上年的48%提高至今年的60.4%。今年前7个月,我国大米进口势头较猛,再创纪录只是时间问题,但下半年进口势头可能有所放缓。
虽然下半年我国大米进口预计将会放缓,但全年大米进口再创纪录或已成定局。今年前7个月,我国大米月均进口58.3万吨,若后期保持这个水平,全年大米进口将逼近700万吨;若按7月份大米进口50万吨的水平推算,则全年大米进口将超过650万吨;若后5个月大米单月进口能达到40万吨,则全年大米进口将超过600万吨。事实上,只要后5个月大米单月进口达到20万吨,全年大米进口就将超过500万吨,超过上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
(郑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