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你在做CT造影时遭遇过造影剂外渗吗?知道如何预防和处理吗?
文章字数:3001
  在影像医学持续发展的形势下,临床中对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运用逐渐普遍,同时给医疗诊断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造影剂能够促使正常和病变的组织间密度差增加,以此提升辨识病变的精准率,使病灶检出率提升,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不但应掌握专业的护理技能,还应掌握有关影像学知识,此外,还需要其充分掌握造影剂的药理作用,科学选取造影剂的注射速度与用量,了解造影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等。造影剂血管外渗主要是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经注射的浅静脉血管破裂,造影剂渗入周边组织缝隙,导致其充血肿胀。因为要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相对快速,所以容易出现造影剂外渗使患者痛苦增加,甚至会出现皮肤坏死的情况。
  一、CT增强扫描的方法
  选用Philips 256排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使用数控注射系统和高压注射器实施造影剂静注,首先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前臂浅静脉。静脉穿刺留置针之后注射10ml生理盐水,确保血管穿刺顺利完成后连接高压注射器。根据病人的年纪、体重以及血管确定具体参数。造影过程中倘若发生造影剂外渗的现象,应第一时间拔除留置针,倘若外渗量未超过20ml,将新鲜马铃薯切片敷于患处,另外使用冰袋冷敷24h左右。若病人造影剂外渗量超过了20ml,应抬升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并将新鲜马铃薯切片敷于患处,用冰袋冷敷24h左右,同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出现造影剂外渗病人的血管情况、自身感觉。
   二、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因素
  (1)造影剂药理作用:①渗透压:对比渗透压,造影剂比血液高出2到5倍,所以容易出现内皮与血屏障受损、血容量增加、肾脏毒性、红细胞损伤、血管扩张、疼痛等情况。②水溶性:只有将造影剂最大限度混合附近液体,才不会被当作异物,但是因为碘原子的疏水性很高,所以很难实现无限的水溶性。③电荷:电荷能够促使体液传导性增加,使电解质平衡以及电离环境产生混乱,从而对正常生理过程造成影响;电荷对造影剂的疏水性和水溶性具有很强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蛋白与造影之间的融合。④粘稠度:造影剂完成注射后能够增加血液和造影剂混合物的粘稠度,以此减缓血液流速。⑤化学毒性:化学毒性主要是因为生物大分子结合造影剂分子中疏水区,对其正常作用造成影响。(2)患者原因:比如病人的年纪很大,血管就相对越脆,所以容易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3)医护人员原因:比如医护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或是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因素。(4)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不多,致使患者难以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检查操作,也可能出现造影剂外渗。
   三、CT扫描之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
  (一)更换造影剂注射工具

  把以往临床中使用的金属头皮针换为套管针,套管针为塑料材质,质地相对柔软,留置过程中不容易对血管造成损伤。在药物注射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金属头皮针出现反作用力,从而出现血管刺伤的情况,而塑料套管针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点。
  (二)科学选择穿刺位置
  使用Y型留置针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需选择粗直、弹性好的上肢静脉,比如桡部、手背、肘部等处的静脉,通过大角度直刺方式刺入,也就是把针头直接刺进血管,等回血后再平针刺入。相关研究显示,静脉大角度穿刺能够切实有效的预防穿刺点血管的损伤,比采用常规穿刺法的安全性更高,对预防因高压注射造影剂穿刺血管导致的渗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需长时间接受化疗治疗的肿瘤病人,若其上肢和下肢都没有适当部位可进行静脉穿刺的情况下,能够实施颈静脉穿刺,但是这一位置只适用于颈胸外CT增强扫描,比如腹部以及盆腔等位置,并不适合进行胸部CT扫描。老年病人的神经反应不是很强,对外部疼痛刺激缺乏敏感度,再加上皮肤松弛,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初期外渗。所以,为了减少老年病人渗漏率,除了特殊需求之外,需最先选择前臂正中或头位置进行静脉穿刺。
  (三)加强穿刺技能
  根据受检位置以及流程合理选择套管针大小,一般情况下,Y型留置针主要选择18-24号,由血管上直接刺进皮肤,针头和皮肤直刺最佳角度为15°-30°,然后再刺进血管,等回血之后将皮肤压低,和针头角度呈5°-15°,进针一厘米左右,防止将血管刺破。这一操作需要医护人员技术非常熟练,结束穿刺之后使用透明敷贴将留置针固定,从而避免移动穿刺针导致造影剂渗漏。
  (四)科学选用造影剂,增强监督和试推法
  需选择使用非离子碘造影剂,将处于17℃-25℃的常温造影剂适当加热到37℃,能够使其浓稠度下降,防止渗漏。利用试推法对血管质量进行预估,选取恰当的血管完成注射,能够降低外渗率。注射造影剂之前,先注射生理盐水30mL,没有观察到局部不适或者肿胀后注射造影剂。高压双筒注射器给药过程中,从开始至扫描之前14秒内都属于安全期,护理人员需认真协助主治医师,注射结束后多陪伴病人,护理人员需加大力度查看高压注射器中空气是否彻底排空,是否恰当控制注射速度,针头是否温度连接;查看注射位置、注射曲线变化以及病人不适感等,如果有异常需第一时间告知操作人员停止输药;拔针之后用干棉球按压穿刺位置5分钟,在确定没有渗漏状况后,护理人员才可以离开扫描室,从而进一步控制穿刺渗漏;对于疑似外渗的病人,应适当增加观察时间,如果有渗漏情况,需马上停止给药,并给患者重新穿刺。
  四、CT扫描之造影剂外渗的护理措施
  (一)穿刺前的护理
  在实施穿刺操作之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如疾病状况、以往身体情况、治疗过程、依从性等;密切查看已经形成血栓、感染、静脉阻塞的患者,尤其是长时间处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其上肢血管弱化,具有不显影、硬化以及脆性等特征,是外渗多发的高危群体;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绝对慎重,防止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血管刺破后外渗的情况。
  (二)造影剂外渗出现后的处理
  当前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操作方式与过程有:(1)药物注射倘若发现造影剂渗漏,需第一时间停止并拔除针,拔针之前需尽可能将渗漏液回吸,以消毒棉签轻轻按压穿刺位置,防止血液流出使局部肿胀加剧。(2)把一个新鲜土豆清洗干净,切成薄片后敷于病人软组织肿胀的所有位置,等土豆片干燥之后立即更换,如此反复操作,直到肿胀软组织显著消退为止。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湿土豆片可以很好地消除组织水肿,通常湿敷约10h就可以获得显著疗效,并且效果显著优于临床上普遍使用的硫酸镁湿敷。(3)将病人患肢抬高,有助于加速局部静脉回流,促进吸收渗漏的造影剂,促使组织水肿渗出得到缓解。(4)可以通过中药外敷和穴位封闭疗法进行,从而提高消肿止痛的疗效。
   (三)心理护理
  因为患者过于担忧自己的身体状况,害怕用造影剂后诱发其他疾病,往往存在焦虑、紧张、烦躁等诸多负性情绪,极易引发身体颤抖、僵硬等情况,给穿刺操作带来很大影响,严重的话还会产生扫描期间针头掉落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实施穿刺之前及时消除或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给其讲解造影剂有关知识,加强患者的认知,告知其药物注射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如恶心、发热等,这些都是正常的,无需过度担忧,进而降低其负性情绪。还应加强患者和家属对外渗的预防技能,认真介绍造影剂渗漏之后的主要表现以及过敏反应,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嘱咐其若产生肿胀感、轻微疼痛感,需第一时间告知医务人员,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总之,在造影高压注射期间,造影剂外渗这一并发症并不多见,倘若有渗漏应认真查看渗出情况,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减轻造影剂外渗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给成功完成增强扫描奠定坚实基础。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 解晓双)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