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科普乳腺癌的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文章字数:3033
随着最近两年县乡两癌筛查工作的开展,在乳腺癌检查工作中发现很多人对乳腺癌检查方法还不甚了解,导致部分患者在患病后未能够及时觉察,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若个人、社会的乳腺癌防治意识薄弱,也会影响整体防治水平。乳腺癌检查作为诊断乳腺癌的环节,在乳腺癌诊治中占据重要地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影像学检查等,为保障诊断结果准确性,需要受检查者严格遵守相关注意事项。本文对乳腺癌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梳理,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使公众对检查程序有初步了解。
1.乳腺癌的基本概况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该病发病率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对女性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乳腺癌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其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基因突变、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均可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
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50%~90%,早期乳腺癌经过治疗后生存率相对较高,但若癌细胞发生转移,患者生存率会极大降低,且该病存在复发风险,复发率高达70%~80%。我国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6~65岁之间,主要影响在家庭事业中承担重要责任的中年女性群体,且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明显更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虽然乳腺癌正在逐渐得到控制,但若要保护患者生命安全,重点在于早期筛查诊断,并尽早开展规范化治疗。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乳腺癌就诊延迟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乳腺癌防治知识的了解,且缺乏自查、筛查意识,部分人听信未经权威医学证实的偏方、保健品等,而不选择正确的检查方式,最终导致诊断延误,错失治疗时机。
2.乳腺癌的常见检查方法
目前用于诊断乳腺癌的检查方法较多,为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临床上会对疑似患病者进行综合性诊断。当患者乳腺癌病情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乳房外观和触感会出现变化,如乳头溢液、乳头回缩、皮肤改变、乳房肿块等,可通过视诊、触诊等体格检查方式进行诊断。
2.1视诊
视诊主要观察受检查者的两侧乳头是否对称,同观察乳头是否正常挺起,有无畸形、回缩等改变,乳头表面有无炎症、溃疡、溢液或皲裂;观察乳晕色泽的深浅,同时查看乳晕外形是否圆整,有无炎症、溃疡,位置是否正常;观察两侧乳房发育是否对称,同时查看乳房皮肤是否高起或凹陷,有无橘皮征、水肿、炎症,检查局部皮肤与深部肿块间是否存在粘连。
2.2触诊
触诊时,首先需要明确乳房内肿块的位置,大部分乳腺癌发生在外上象限,其次是乳晕下、内上象限、外下象限,较少发生在内下象限,部分患者的乳房肿块相对较小,在触诊时不易察觉,需要指导患者变换体位再查。检查肿块大小时,需要测量肿块的长径及短径,确切记录肿块大小,以便于后续判断肿块的生长速度,性质等,还可帮助医师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恶性肿块的活动度相较于良性肿块更小,多表现为位置固定、界限不清,指导患者保持双手叉腰姿势,若发现肿块活动受限,则表明其与胸大肌发生粘连,若肿块无法活动,则表明其已经累及胸大肌。一般情况下,脓肿、囊性病变等良性肿块在触摸时存在波动感或弹性,而恶性肿块相对较硬,在触诊时检查肿块硬度,有助于对肿块性质进行判断。与良性肿块不同的是,恶性肿块具有浸润性,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在触诊时难以摸到清楚的边界。乳腺良性肿瘤常表现为双侧乳房多发,而乳腺癌常只发生在一侧乳房内。
2.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磁共振、X射线等。常规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对致密性乳腺癌的检出率较高,可发现3mm以上的乳腺结节,肿块型乳腺癌主要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肿块,浸润性乳腺癌主要表现为分叶或毛刺状,但常规超声检查的扫描视野较小,诊断结果准确性受到操作者个人经验的影响,易出现假阳性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将病变部位的血流信号显示出来,乳腺癌组织血供较为丰富,常表现为快进快出。超声弹性成像能够测量出肿块组织的硬度,硬度越大,提示恶性肿块的风险越高,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是恶性肿块内多含有大量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会增大肿块硬度。
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无电离辐射伤害,可从多方位、多序列显示微小病灶,同时显示病灶周围的血管、淋巴结等,大部分乳腺癌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边缘毛刺征。动态增强核磁共振可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两方面对病变部位进行分析,该种检查方法不受病灶位置、腺体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敏感性。磁共振波谱成像可对病灶氢质子波谱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恶性肿瘤组织内细胞代谢旺盛、生长增殖迅速,且细胞膜的合成及转运增加,导致总胆碱水平有所升高,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可检查胆碱磷脂代谢是否存在异常。此外,弥散加权成像可间接测量水分子位移情况,从而探测肿块组织的微观结构,恶性肿块的含水量与正常组织不同,会表现出不同信号。
X射线检查能够将整个乳腺的解剖结构全面反映出来,显示病灶大小、形态、钙化情况等特征,帮助医师进行定性分析,X射线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肿块状病变或结节性病变,肿块边缘存在毛刺或成簇状微小钙化,该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操作方便简单,但易受到病变组织位置、乳腺形态、乳腺腺体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假阴性现象。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还可使用红外线扫描方式,利用红外线对乳腺组织的穿透、血红蛋白对红外线的吸收,显示出热图像,乳腺癌患者的红外线扫描图像可表现为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匀的暗红色吸光团,病灶周围可见扭曲、中断或增多的血管,但该种检查方式无法准确显示肿块大小、深度等信息,也不能显示钙化,难以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此外,活检与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的最终诊断方法,通过穿刺活检、开放式活检等方法得到病理组织,经过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变化,明确病变性质。
3.乳腺癌检查的注意事项
在对乳房进行视诊检查时,需要保证检查环境光线明亮,受检查者解开上衣,端正坐姿,双臂自然下垂,使双侧乳房充分暴露。若在家自查,则可对镜自照,分别检查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叉腰、双臂高举过头顶时乳房的外观、形状和对称性。触诊时需要使用手掌或指腹对乳房进行轻柔地触按,避免使用手指进行抓捏,否则易将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且在触按时遵循上内象限、上外象限及其乳尾部、下内象限、下外象限的顺序,触按完毕后检查乳头溢液等情况,反复触诊,仔细检查。在对乳晕和乳头进行触诊时,需要用大拇指、食指轻柔检查,对乳晕部位进行按压,对乳头部位进行挤捏,并观察乳头是否出现溢液。若触诊发现乳房内疑似包块,同样使用大拇指及食指指端进行轻柔地挤捏。由于不同疑似患病者的肿块位置存在差异,为提高检查准确度,需要受检者调整自身体位,若怀疑肿块位于乳房外侧,则需自然下垂双臂;若怀疑肿块位于乳房内侧,则需将上肢高举过头顶;若坐位检查未得到满意结果,可取仰卧位,使用薄枕头适当垫高肩部,再进行相应检查。此外,视诊和触诊发现问题后,需要到乳腺专科接受规范化诊断,配合医师完成病史采集、危险因素调查,在医师的指导下接受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
4.结论
乳腺癌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及早诊断疾病有助于医师快速开展规范性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人们可通过自查、医院检查等方式观察乳房变化,提高自身防癌意识,可在早期阶段发现疾病,当自查发现病变后,需要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以便于进一步诊断疾病。此外,向民众普及乳腺癌检查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其防治意识,使疑似患病者主动前往医院接受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尽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田锐)
1.乳腺癌的基本概况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该病发病率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对女性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乳腺癌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其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基因突变、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均可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
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50%~90%,早期乳腺癌经过治疗后生存率相对较高,但若癌细胞发生转移,患者生存率会极大降低,且该病存在复发风险,复发率高达70%~80%。我国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6~65岁之间,主要影响在家庭事业中承担重要责任的中年女性群体,且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明显更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虽然乳腺癌正在逐渐得到控制,但若要保护患者生命安全,重点在于早期筛查诊断,并尽早开展规范化治疗。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乳腺癌就诊延迟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乳腺癌防治知识的了解,且缺乏自查、筛查意识,部分人听信未经权威医学证实的偏方、保健品等,而不选择正确的检查方式,最终导致诊断延误,错失治疗时机。
2.乳腺癌的常见检查方法
目前用于诊断乳腺癌的检查方法较多,为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临床上会对疑似患病者进行综合性诊断。当患者乳腺癌病情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乳房外观和触感会出现变化,如乳头溢液、乳头回缩、皮肤改变、乳房肿块等,可通过视诊、触诊等体格检查方式进行诊断。
2.1视诊
视诊主要观察受检查者的两侧乳头是否对称,同观察乳头是否正常挺起,有无畸形、回缩等改变,乳头表面有无炎症、溃疡、溢液或皲裂;观察乳晕色泽的深浅,同时查看乳晕外形是否圆整,有无炎症、溃疡,位置是否正常;观察两侧乳房发育是否对称,同时查看乳房皮肤是否高起或凹陷,有无橘皮征、水肿、炎症,检查局部皮肤与深部肿块间是否存在粘连。
2.2触诊
触诊时,首先需要明确乳房内肿块的位置,大部分乳腺癌发生在外上象限,其次是乳晕下、内上象限、外下象限,较少发生在内下象限,部分患者的乳房肿块相对较小,在触诊时不易察觉,需要指导患者变换体位再查。检查肿块大小时,需要测量肿块的长径及短径,确切记录肿块大小,以便于后续判断肿块的生长速度,性质等,还可帮助医师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恶性肿块的活动度相较于良性肿块更小,多表现为位置固定、界限不清,指导患者保持双手叉腰姿势,若发现肿块活动受限,则表明其与胸大肌发生粘连,若肿块无法活动,则表明其已经累及胸大肌。一般情况下,脓肿、囊性病变等良性肿块在触摸时存在波动感或弹性,而恶性肿块相对较硬,在触诊时检查肿块硬度,有助于对肿块性质进行判断。与良性肿块不同的是,恶性肿块具有浸润性,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在触诊时难以摸到清楚的边界。乳腺良性肿瘤常表现为双侧乳房多发,而乳腺癌常只发生在一侧乳房内。
2.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磁共振、X射线等。常规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对致密性乳腺癌的检出率较高,可发现3mm以上的乳腺结节,肿块型乳腺癌主要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肿块,浸润性乳腺癌主要表现为分叶或毛刺状,但常规超声检查的扫描视野较小,诊断结果准确性受到操作者个人经验的影响,易出现假阳性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将病变部位的血流信号显示出来,乳腺癌组织血供较为丰富,常表现为快进快出。超声弹性成像能够测量出肿块组织的硬度,硬度越大,提示恶性肿块的风险越高,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是恶性肿块内多含有大量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会增大肿块硬度。
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无电离辐射伤害,可从多方位、多序列显示微小病灶,同时显示病灶周围的血管、淋巴结等,大部分乳腺癌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边缘毛刺征。动态增强核磁共振可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两方面对病变部位进行分析,该种检查方法不受病灶位置、腺体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敏感性。磁共振波谱成像可对病灶氢质子波谱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恶性肿瘤组织内细胞代谢旺盛、生长增殖迅速,且细胞膜的合成及转运增加,导致总胆碱水平有所升高,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可检查胆碱磷脂代谢是否存在异常。此外,弥散加权成像可间接测量水分子位移情况,从而探测肿块组织的微观结构,恶性肿块的含水量与正常组织不同,会表现出不同信号。
X射线检查能够将整个乳腺的解剖结构全面反映出来,显示病灶大小、形态、钙化情况等特征,帮助医师进行定性分析,X射线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肿块状病变或结节性病变,肿块边缘存在毛刺或成簇状微小钙化,该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操作方便简单,但易受到病变组织位置、乳腺形态、乳腺腺体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假阴性现象。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还可使用红外线扫描方式,利用红外线对乳腺组织的穿透、血红蛋白对红外线的吸收,显示出热图像,乳腺癌患者的红外线扫描图像可表现为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匀的暗红色吸光团,病灶周围可见扭曲、中断或增多的血管,但该种检查方式无法准确显示肿块大小、深度等信息,也不能显示钙化,难以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此外,活检与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的最终诊断方法,通过穿刺活检、开放式活检等方法得到病理组织,经过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变化,明确病变性质。
3.乳腺癌检查的注意事项
在对乳房进行视诊检查时,需要保证检查环境光线明亮,受检查者解开上衣,端正坐姿,双臂自然下垂,使双侧乳房充分暴露。若在家自查,则可对镜自照,分别检查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叉腰、双臂高举过头顶时乳房的外观、形状和对称性。触诊时需要使用手掌或指腹对乳房进行轻柔地触按,避免使用手指进行抓捏,否则易将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且在触按时遵循上内象限、上外象限及其乳尾部、下内象限、下外象限的顺序,触按完毕后检查乳头溢液等情况,反复触诊,仔细检查。在对乳晕和乳头进行触诊时,需要用大拇指、食指轻柔检查,对乳晕部位进行按压,对乳头部位进行挤捏,并观察乳头是否出现溢液。若触诊发现乳房内疑似包块,同样使用大拇指及食指指端进行轻柔地挤捏。由于不同疑似患病者的肿块位置存在差异,为提高检查准确度,需要受检者调整自身体位,若怀疑肿块位于乳房外侧,则需自然下垂双臂;若怀疑肿块位于乳房内侧,则需将上肢高举过头顶;若坐位检查未得到满意结果,可取仰卧位,使用薄枕头适当垫高肩部,再进行相应检查。此外,视诊和触诊发现问题后,需要到乳腺专科接受规范化诊断,配合医师完成病史采集、危险因素调查,在医师的指导下接受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
4.结论
乳腺癌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及早诊断疾病有助于医师快速开展规范性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人们可通过自查、医院检查等方式观察乳房变化,提高自身防癌意识,可在早期阶段发现疾病,当自查发现病变后,需要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以便于进一步诊断疾病。此外,向民众普及乳腺癌检查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其防治意识,使疑似患病者主动前往医院接受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尽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