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蝶变新川,一个村庄的乡村振兴故事
文章字数:1726
  从昔日因炸山开矿满目疮痍,因无视环保污水横流让人“逃亡”之地,到如今宜人宜业宜居之地,浙江省湖州市辖区众多村庄实现了蝶变,新川村是其中之一。
  苦则思变
  浙苏交接之处的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2008年由张坞、楼下、邱坞和涧下四村合并而成。
  地处山岕之间,自然地少山多,人均耕地不足三分,且耕地大多还在离家几公里之外的地方,需要肩挑手提。农忙时节,往往天还没亮就出发,傍晚才回家,且多是负重前行,疲惫不堪。
  除了耕地,一望无际的竹山曾是新川村民的希望,家里的油盐钱,基本是靠出售竹子或竹笋。但挑肥料上山、翻竹林地、施肥、砍毛竹和挖竹笋等,每一样都是体力活,都需翻山越岭。
  苦则思变,新川人民意识到,农业资源太贫瘠,使再大的力气都难以解决温饱,要致富还得靠办工厂。于是上世纪50年代末,新川人便开始创办工厂,尽管没开多久,工厂都停办了,但这段经历让新川有了工业化基因。
  改革开放后,拥有创业精神的新川人再次燃起办厂的希望。短短几年,和浙江很多农村一样,新川也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繁华景象”。穷怕了的新川人,铆足了劲埋头苦干,其中就包括天能集团董事长、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
  在张天任的带领下,把村里半死不活的蓄电池厂办得有声有色,这激励了更多村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当地掀起一股办厂潮。
  “两山”指路
  村内企业多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且带动了更多村民就业,但因为所从事的行业集中在高能耗与高污染,且无视环保,污水、污染物随意排放。
  彼时的新川村,除了电池企业众多外,还有一批耐火材料厂、石矿厂和食品厂,既有粉尘又有污水,涵盖了众多污染源。
  日积月累,村庄边上的溪涧污染物堆积,溪水异常浑浊,污染严重。一觉醒来,村民突然发现新川病了,且病得不轻。
  村里经济是活跃了,一部分也实现了富裕,盖起了漂亮的楼房,但村民曾经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且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环境。
  “赚钱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好,但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了,不适合居住了,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有村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开始关注周边环境,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明显增多。
  村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水青山不见了,这些也渐渐地触动了那些企业主们,但具体下一步该怎么办,都很茫然。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此后,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新川村也开始行动起来,环境大力整治,产业腾笼换鸟。不符合条件的工厂一律关停,符合条件的转型升级,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
  长期坚持,村内逐渐变得干净、整洁,一改过去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
  这是新川村工业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新川工业从上世纪的单纯追求一个“富”,转向了追求“绿富美”的高质量发展,尽管当时经济发展仍然粗放,但走出了关键一步,为以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景交融
  寒来暑往,久久为功,10多年来,新川不仅找回了绿水青山,还实现了“村就是景,景就是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全面部署。
  张天任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学习中央文件,深刻感受到对于新川振兴来说是一次好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新川人通过开办企业、经商等实现了致富,但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尽管村庄豪宅、别墅不少,但仍然难掩凋敝。
  通过反复学习、论证,新川村决定在村企共建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9年,新川开始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以推进精品村建设为抓手,统筹落实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污水洁化、垃圾分类等各项民生实事,打响了一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环境整治大会战,提升了村容村貌,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
  如今,新川村已是浙江省3A级景区村,前来参观旅游的越来越多,备受外界关注。站在高处俯瞰新川,犹如一只凤凰,正展翅翱翔。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初文学家戴表元《湖州》中描绘的江南胜景,再次回到了现实。
  (节选自《蝶变新川》)

   严碧华: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编辑部主编。长期关注扶贫、生态和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曾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有《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花园村》《蝶变新川》等。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