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三全育人”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534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深化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体系的关键环节,与“三全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虽通过课程渗透、实践平台建设等举措强化了学生劳动意识,但仍面临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家庭劳动教育缺位、育人体系碎片化等突出问题。为此,亟须以“三全育人”为引领,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教育教学全场景、凝聚家校社全要素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劳动教育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日常化影响、长效化跟进、常态化推进。刘向兵等强调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价值,并指出劳动教育在塑造正确价值观、锤炼意志品质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周冬珍认为,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达到培养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以期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劳动者和人才的需求。
“三全育人”的理念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和育人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方向和任务,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也精准地满足其内在发展需求,唯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推动劳动知识、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行为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二、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中,其劳动认知、实践能力、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育呈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劳动教育陷入“虚化”困境。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淡漠,部分学生将体力劳动视为“低端选择”;实践能力薄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与职业素养欠缺并存,求职中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价值取向偏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压能力不足导致心理脆弱性凸显。究其根源,家庭过度保护加剧了劳动教育的边缘化,社会对“创造性劳动”的片面认知进一步弱化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因此构建系统性劳动教育体系,已成为破解高等教育育人短板的紧迫课题。
(二)家庭劳动教育缺位
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缺位,其表征为劳动观念的功利化、实践的替代化。家长受“重智轻劳”文化惯性影响,普遍将劳动视为“非必要活动”,将劳动异化为“惩罚手段”,导致学生劳动价值观扭曲。同时,家庭过度包办剥夺劳动机会,未正确引导子女理解“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究其根源,传统文化中“劳心者治人”的阶层观念与教育焦虑的传导效应形成双重束缚,而“三全育人”机制的断裂进一步加剧问题,家庭教育的异化使劳动沦为“生存工具”,凸显家庭育人主体责任的缺失。
(三)育人体系碎片化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其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三重困境:其一,课程体系碎片化,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占比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科特色脱节,未能体现分层分类设计;其二,实践平台同质化,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缺乏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耦合;其三,学科支撑薄弱,劳动教育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业化水平不足。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拓宽社会实践平台共同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及协同性原则,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体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整合育人主体,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全员育人就是指劳动教育过程中所有参与主体发挥自己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各育人主体承担岗位职责,围绕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目标,结合各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作用。
1.强化学校主体作用,构建系统性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需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实践—评价”全链条覆盖。课程设计上,应突破传统思政课单一载体,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开发“劳动+学科”特色模块,体现分层分类培养特色。实践平台建设需注重与学科特色对接,通过场景化实践强化专业认同与职业素养。
2.夯实家庭基础地位,培育劳动价值观念
家庭劳动教育应从“生活技能训练”转向“劳动价值观塑造”,通过日常家务分工、职业角色体验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高校可通过“家庭劳动清单”制度,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家务参与目标,如大一夯实基础,培育独立生活能力;大二深化责任,强化协作与奉献意识;大三聚焦专业,衔接职业劳动素养;大四实战淬炼,提升就业劳动能力,并与学校劳动实践学分互认,形成家校协同闭环。
3.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
社会资源整合是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依托社区服务、公益性劳动、横向课题实践等载体,构建“校-地-生”多向实践网络,让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中体悟“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深层内涵。
(二)完善机制建设,优化全过程育人机制
1.构建“三全育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需实现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耦合。在课程目标层面,应确立“劳动价值观塑造、劳动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三维耦合体系,将《纲要》的普适性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在内容架构上,构建“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目标:基础层开设“劳动伦理学”“劳动经济学”等通识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专业层推进学科渗透,实现专业知识与劳动场景的有机融合;拓展层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数字+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工作坊,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推行“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双课堂创新机制,在校内构建“理论讲授+实践训练”联动课堂,在校外建立基地实训与企业导师制,通过实地参与真实服务性场景中的师徒制教学,实现职业规范与技能水平的同频提升。
2.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强化育人资源支撑
构建“政策-师资-实践”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在政策层面,高校应配套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劳动教育学分、生师比等核心指标,通过“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建立由教务、学工等多部门组成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课程开发、资源调配与质量监控。在师资建设方面,鼓励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20%课时深入企业参与劳动实践,要求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师资培训,同时建立跨行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积极吸纳国家级/省级劳模、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客座教授,形成双导师阵容。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围绕不同专业特点,分层分类设计实践模块,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实践教育基地、现代产业基地等形式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政策支撑、师资保障、实践深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困境。
3.创新“五维一体”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需构建“五维协同、多维赋能”的创新机制。在评价维度上,建立“认知-行为-能力-精神-发展”五维模型,通过劳动价值观问卷量表与深度访谈结合测评认知水平,采集日常劳动时长与任务完成度数据量化行为表现,借助质性分析与大数据画像捕捉劳动精神典型案例,跟踪调查职业匹配度与社会贡献值评估发展潜能。在方法创新层面,开发劳动时长记录、成长轨迹等功能,实施“过程性+增值性”双轨评价形成个体劳动成长曲线。在反馈机制上,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家庭端通过上传亲子劳动影像档案,社会端依托企业实习雷达图反馈职业素养数据,学校端生成《劳动教育成长白皮书》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输入-发展-输出”闭环管理,有效破解传统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的结构性矛盾,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提供科学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营造育人空间,丰富全方位育人载体
1.推进劳动思政课程育人构建“劳动+思政”课程体系
将劳动教育深度嵌入高校思政课程主渠道,构建“理论+实践”双螺旋教学框架课程体系。理论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内核,系统阐释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设置“劳动精神嬗变史”“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新形态”等模块,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等重要论述有机融入课程。实践层面,创新“三维沉浸式”教学场景:一是设立“时空穿越”模块,运用VR技术复原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等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国工匠的劳动品格;二是设立“时代镜像”模块,通过元宇宙技术构建乡村振兴实践场景,组织学生以“新农人”身份参与数字农业沙盘推演;三是设立“劳模对话”模块,建立“数字劳模库”,邀请全国、省级、校内劳模开展“云端思政课”,实现劳动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授向动态价值引领的转变。
2.丰富劳动育人实践形式创新“四维联动”实践模式
构建“校内外联动、产学研协同”实践模式,形成“基础-专业-拓展-创新”四维递进的劳动实践体系。基础层以日常劳动习惯养成为核心,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将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劳动行为转化为可追溯的数字积分;专业层聚焦学科特色,实现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双向赋能;拓展层突破单一场景,依托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开发生产实践模拟训练,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层推出“劳动+”复合模式,如结合红色研学开展红色革命展馆讲解志愿服务,师生深入企业协同破解生产难题。通过四维联动,构建从基础劳动习惯养成到跨领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链条实践生态系统。
3.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打造三维文化育人场域
构建“物质-制度-精神”三位一体的校园劳动文化生态,形成多维度、沉浸式的劳动教育场景。在物质文化层面,打造“劳模精神长廊”,结合AR技术实现扫码互动解说。制度文化方面,创新“劳动之星”评选标准体系,将劳动实践时长、劳动技能竞赛成绩等量化指标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精神文化维度,构建“四季劳动文化节”品牌建设,春季开展“春耕大典”系列活动,夏季举办“劳动创新大赛”,秋季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师讲堂,冬季组织“劳动微电影大赛”,夯实品牌成效。通过三维文化场域的协同作用,实现劳动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升华。
4.构建智慧劳动教育平台开发“1+N”数字化育人矩阵
开发“1+N”数字化育人矩阵,打造云端与实体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新生态。基础平台上线“劳动教育MOOC”,涵盖《劳动通论》《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等内容。开发“AI劳动助手”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学生实践技能短板,提供个性化提升方案。互动社区搭建“劳动云展台”,支持讲好劳动故事微电影、3D模型上传、VR成果展示等功能,收录学生创新作品并分享。建立劳动成果认证体系,与评奖评优、实习推荐等挂钩,形成“学习-实践-认证-应用”闭环机制,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数字化赋能水平。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需紧扣“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协同、全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格局。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支点,其价值内涵已从技能培养拓展至价值观塑造、创新力培育及社会责任感养成等多维度。研究证实,通过构建“课程-实践-文化-评价”四维联动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碎片化、形式化困境,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创新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嬗变,探索虚实结合的劳动教育场景构建,完善劳动素养数字化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的深度融合,为培育兼具劳动精神、专业技能与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理论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7(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6(1).
作者系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CZ2021RW01);校级质量工程:池州学院苏州福朋喜来登酒店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22XSCJD02)。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劳动教育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日常化影响、长效化跟进、常态化推进。刘向兵等强调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价值,并指出劳动教育在塑造正确价值观、锤炼意志品质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周冬珍认为,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达到培养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以期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劳动者和人才的需求。
“三全育人”的理念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和育人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方向和任务,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也精准地满足其内在发展需求,唯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推动劳动知识、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行为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二、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中,其劳动认知、实践能力、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育呈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劳动教育陷入“虚化”困境。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淡漠,部分学生将体力劳动视为“低端选择”;实践能力薄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与职业素养欠缺并存,求职中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价值取向偏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压能力不足导致心理脆弱性凸显。究其根源,家庭过度保护加剧了劳动教育的边缘化,社会对“创造性劳动”的片面认知进一步弱化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因此构建系统性劳动教育体系,已成为破解高等教育育人短板的紧迫课题。
(二)家庭劳动教育缺位
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缺位,其表征为劳动观念的功利化、实践的替代化。家长受“重智轻劳”文化惯性影响,普遍将劳动视为“非必要活动”,将劳动异化为“惩罚手段”,导致学生劳动价值观扭曲。同时,家庭过度包办剥夺劳动机会,未正确引导子女理解“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究其根源,传统文化中“劳心者治人”的阶层观念与教育焦虑的传导效应形成双重束缚,而“三全育人”机制的断裂进一步加剧问题,家庭教育的异化使劳动沦为“生存工具”,凸显家庭育人主体责任的缺失。
(三)育人体系碎片化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其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三重困境:其一,课程体系碎片化,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占比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科特色脱节,未能体现分层分类设计;其二,实践平台同质化,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缺乏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耦合;其三,学科支撑薄弱,劳动教育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业化水平不足。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拓宽社会实践平台共同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及协同性原则,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体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整合育人主体,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全员育人就是指劳动教育过程中所有参与主体发挥自己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各育人主体承担岗位职责,围绕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目标,结合各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作用。
1.强化学校主体作用,构建系统性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需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实践—评价”全链条覆盖。课程设计上,应突破传统思政课单一载体,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开发“劳动+学科”特色模块,体现分层分类培养特色。实践平台建设需注重与学科特色对接,通过场景化实践强化专业认同与职业素养。
2.夯实家庭基础地位,培育劳动价值观念
家庭劳动教育应从“生活技能训练”转向“劳动价值观塑造”,通过日常家务分工、职业角色体验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高校可通过“家庭劳动清单”制度,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家务参与目标,如大一夯实基础,培育独立生活能力;大二深化责任,强化协作与奉献意识;大三聚焦专业,衔接职业劳动素养;大四实战淬炼,提升就业劳动能力,并与学校劳动实践学分互认,形成家校协同闭环。
3.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
社会资源整合是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依托社区服务、公益性劳动、横向课题实践等载体,构建“校-地-生”多向实践网络,让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中体悟“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深层内涵。
(二)完善机制建设,优化全过程育人机制
1.构建“三全育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需实现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耦合。在课程目标层面,应确立“劳动价值观塑造、劳动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三维耦合体系,将《纲要》的普适性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在内容架构上,构建“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目标:基础层开设“劳动伦理学”“劳动经济学”等通识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专业层推进学科渗透,实现专业知识与劳动场景的有机融合;拓展层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数字+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工作坊,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推行“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双课堂创新机制,在校内构建“理论讲授+实践训练”联动课堂,在校外建立基地实训与企业导师制,通过实地参与真实服务性场景中的师徒制教学,实现职业规范与技能水平的同频提升。
2.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强化育人资源支撑
构建“政策-师资-实践”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在政策层面,高校应配套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劳动教育学分、生师比等核心指标,通过“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建立由教务、学工等多部门组成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课程开发、资源调配与质量监控。在师资建设方面,鼓励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20%课时深入企业参与劳动实践,要求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师资培训,同时建立跨行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积极吸纳国家级/省级劳模、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客座教授,形成双导师阵容。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围绕不同专业特点,分层分类设计实践模块,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实践教育基地、现代产业基地等形式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政策支撑、师资保障、实践深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困境。
3.创新“五维一体”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需构建“五维协同、多维赋能”的创新机制。在评价维度上,建立“认知-行为-能力-精神-发展”五维模型,通过劳动价值观问卷量表与深度访谈结合测评认知水平,采集日常劳动时长与任务完成度数据量化行为表现,借助质性分析与大数据画像捕捉劳动精神典型案例,跟踪调查职业匹配度与社会贡献值评估发展潜能。在方法创新层面,开发劳动时长记录、成长轨迹等功能,实施“过程性+增值性”双轨评价形成个体劳动成长曲线。在反馈机制上,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家庭端通过上传亲子劳动影像档案,社会端依托企业实习雷达图反馈职业素养数据,学校端生成《劳动教育成长白皮书》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输入-发展-输出”闭环管理,有效破解传统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的结构性矛盾,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提供科学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营造育人空间,丰富全方位育人载体
1.推进劳动思政课程育人构建“劳动+思政”课程体系
将劳动教育深度嵌入高校思政课程主渠道,构建“理论+实践”双螺旋教学框架课程体系。理论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内核,系统阐释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设置“劳动精神嬗变史”“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新形态”等模块,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等重要论述有机融入课程。实践层面,创新“三维沉浸式”教学场景:一是设立“时空穿越”模块,运用VR技术复原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等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国工匠的劳动品格;二是设立“时代镜像”模块,通过元宇宙技术构建乡村振兴实践场景,组织学生以“新农人”身份参与数字农业沙盘推演;三是设立“劳模对话”模块,建立“数字劳模库”,邀请全国、省级、校内劳模开展“云端思政课”,实现劳动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授向动态价值引领的转变。
2.丰富劳动育人实践形式创新“四维联动”实践模式
构建“校内外联动、产学研协同”实践模式,形成“基础-专业-拓展-创新”四维递进的劳动实践体系。基础层以日常劳动习惯养成为核心,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将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劳动行为转化为可追溯的数字积分;专业层聚焦学科特色,实现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双向赋能;拓展层突破单一场景,依托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开发生产实践模拟训练,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层推出“劳动+”复合模式,如结合红色研学开展红色革命展馆讲解志愿服务,师生深入企业协同破解生产难题。通过四维联动,构建从基础劳动习惯养成到跨领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链条实践生态系统。
3.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打造三维文化育人场域
构建“物质-制度-精神”三位一体的校园劳动文化生态,形成多维度、沉浸式的劳动教育场景。在物质文化层面,打造“劳模精神长廊”,结合AR技术实现扫码互动解说。制度文化方面,创新“劳动之星”评选标准体系,将劳动实践时长、劳动技能竞赛成绩等量化指标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精神文化维度,构建“四季劳动文化节”品牌建设,春季开展“春耕大典”系列活动,夏季举办“劳动创新大赛”,秋季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师讲堂,冬季组织“劳动微电影大赛”,夯实品牌成效。通过三维文化场域的协同作用,实现劳动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升华。
4.构建智慧劳动教育平台开发“1+N”数字化育人矩阵
开发“1+N”数字化育人矩阵,打造云端与实体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新生态。基础平台上线“劳动教育MOOC”,涵盖《劳动通论》《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等内容。开发“AI劳动助手”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学生实践技能短板,提供个性化提升方案。互动社区搭建“劳动云展台”,支持讲好劳动故事微电影、3D模型上传、VR成果展示等功能,收录学生创新作品并分享。建立劳动成果认证体系,与评奖评优、实习推荐等挂钩,形成“学习-实践-认证-应用”闭环机制,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数字化赋能水平。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需紧扣“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协同、全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格局。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支点,其价值内涵已从技能培养拓展至价值观塑造、创新力培育及社会责任感养成等多维度。研究证实,通过构建“课程-实践-文化-评价”四维联动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碎片化、形式化困境,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创新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嬗变,探索虚实结合的劳动教育场景构建,完善劳动素养数字化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的深度融合,为培育兼具劳动精神、专业技能与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理论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7(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6(1).
作者系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视阈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CZ2021RW01);校级质量工程:池州学院苏州福朋喜来登酒店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22XSCJ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