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抗战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黄梅
文章字数:4330
  摘要: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将抗战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励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传承奋斗精神,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切实转化为科研攻坚的实际行动。具体可通过利用思政课阵地开展深度讲解、借助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依托党团组织生活促学习交流、组织研究生朋辈榜样开展宣讲等途径将抗战精神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抗战精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抗战精神的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今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此次大会召开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结合最典型体现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担当“国之大者”使命的人才至关重要。将抗战精神融入其中,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促使他们勇于攻坚克难,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一、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抗日救国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4]。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召唤下,无数中华儿女心系国家命运,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从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顽强作战,到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国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彰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爱国情怀。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面对日军的残酷暴行和威逼利诱,抗日英雄们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数百名日军周旋五昼夜,直至最后一颗子弹射出,壮烈牺牲。左权将军,率部队与日军在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间激战,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中。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置自身性命于不顾,与日军奋勇对抗,纵身跳崖牺牲。英雄们以生命为代价,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捍卫了民族尊严。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尽管日军在装备和物资上占据优势,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靠着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百团大战中,军民上下同心,奋勇作战,振奋了全民抗日的士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有效地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顽强抵抗,共同谱写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与日军抗战到底的英雄史诗。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坚持14年抗日战争取胜,靠的就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5],没有枪炮,就用大刀、长矛在绝境中拼杀以保家卫国。刘老庄八十二壮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毫不畏惧,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用枪托砸、用小锹砍。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全体将士壮烈殉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携手,共克时艰,克服了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渡过难关,坚持抗日。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志保障。
  二、抗战精神的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日战争,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6],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日战争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胜利。[7]为了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其融入以引领研究生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传承奋斗精神,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坚定理想信念
  抗战精神为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了标杆。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救国救民,英勇牺牲,体现了他们坚如磐石的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研究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学习抗日英雄的故事,感受体悟抗战精神,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导师指导下不断攻坚克难探究专业领域的难题,提升知识技能水平,为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促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断努力。
  (二)厚植人民情怀
  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用无数流血牺牲换来的结果,体现了强大的人民力量。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精神激励着研究生要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紧密相结合。研究生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参加“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参与“科技乡下”“支教支农”等志愿服务,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调研发现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实际难题,并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和人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强化责任担当
  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作为首要任务,顽强战斗,血战到底才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国家存亡而战的抗战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研究生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要在学习和科研中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积极进取,深化专业所学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认知,主动投身国家重大项目实践,将创新融入国家发展中,以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科技强国建设战略实现。
  (四)传承奋斗精神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英勇抵抗,实现了战争局势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并化劣势为优势,以弱胜强,反败为胜,最终赢得了胜利。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能够激励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道路上以积极态度面对困境和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并静下心来坐科研“冷板凳”,用实际行动去攻克科研难关,勇做科研道路上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
  三、抗战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思政课阵地开展深度讲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讲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通过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历史图片、影像资料,引导研究生深刻理解并感悟抗战精神。除了思政课主渠道以外,要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8]为抓手开展抗战精神的讲解,导师在开展组会时,辅导员在开主题班会时向研究生进行讲解,让研究生明白抗日战争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战争,是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战争。时代在变,国家发展重任不变,在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研究生要学习领会伟大抗战精神,勇担时代责任,把爱国报国种子埋入心灵深处,并转化为科研攻坚的实际行动。
  (二)借助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训练,研究生已基本掌握了大学学习方法,能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融媒体资源的丰盛,也为研究生学习抗战精神提供了便利。研究生可以借助学习强国、人民网、B站、抖音等平台获取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辅导员也要主动向研究生提供抗战精神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音频等资源,让研究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抗日战争相关历史和故事,鼓励研究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依托党团组织生活促学习交流
  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9]。学校可依托党团组织生活,开展抗战精神专题学习与讲解,引导研究生深入领悟其内涵,并通过组织交流活动,促进思想碰撞,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党团支部可通过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组织研究生实地参观抗战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其亲身感受抗战历史,缅怀先烈,增强爱国情怀。
  (四)组织研究生朋辈榜样开展宣讲
  研究生朋辈榜样作为先进分子,是研究生的模范标杆,对研究生具有持久影响力,且朋辈交流更易被接受。辅导员可选拔培育对抗战精神有深入了解且表现优秀的研究生作为朋辈榜样,组织其成立宣讲团,深入班级、宿舍宣讲。同时,鼓励朋辈榜样结合自身学习科研经历,讲述抗战精神的启发与激励,分享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的经验。通过朋辈榜样开展宣讲的方式,能够增强宣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激发研究生学习领悟抗战精神的主动性,并转化为在科研中敢于探索、质疑、创新的使命与担当。
  四、结语
  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现代价值,将其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传承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意蕴。通过利用思政课阵地开展深度讲解、借助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依托党团组织生活促学习交流、组织朋辈榜样开展宣讲等实践路径将其融入,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02).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5-09-04(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S].2010-11-17.
  [4]徐遥.时事报告[M].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2025.
  [5]刘军民,彭春淋,刘光明.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J]党建2025(08):22-25.
  [6]刘珊.14年浴血奋战,致敬英烈!胜利不忘牺牲今日中国如您所愿[EB/OL](2025-09-03)https://news.cctv.com/2025/09/03/ARTI0iCcOoYorSqAPKA-HaTn9250903.shtml.
  [7]张国祚,刘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05):31-36.
  [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S].2010-11-17.
  作者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25年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课题“朋辈榜样在硕士研究生心理疏导与思想引领中的作用研究”(EGD25SYH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