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版
发布日期:
某三级综合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回顾性分析与防控策略
张曼莉
文章字数:1064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患者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手术并发症、病情变化或其他因素而接受的计划外再次手术,是反映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关键负性指标。该类事件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加剧医患矛盾。为评估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情况并提出改进策略,本研究对某三级综合医院2021—2022年相关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
   一、发生率与整体情况
  国家设定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基准为0.44%。本研究显示,该院2021年和202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0.212%和0.194%,显著低于国家标准,且两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医院在该指标的管控方面处于良好且稳定的水平。
  二、主要原因与科室分布
  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术后出血、感染、漏/瘘、粘连/梗阻、脑水肿/脑疝等,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其中,术后出血是最常见原因,多与术前评估不足、术中止血不彻底等因素相关,高发于耳鼻喉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术后感染主要与患者基础状况差、无菌操作不严、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有关。漏或瘘多见于胃肠外科,尤其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粘连和梗阻也常见于腹腔手术之后。神经外科手术则因创伤大、部位特殊,术后易发生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三、关键防控策略
   (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完善评估与讨论,制定详细手术方案与应急预案;术中贯彻精细操作原则,彻底止血,强化无菌观念,规范器械清点,避免医源性损伤;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落实三级查房,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
  (二)严格执行人员资质与授权管理
  依据《手术医师分级管理制度》和《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开展手术考评,内容涵盖流程规范、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考评结果与手术权限直接挂钩,杜绝越级手术。
  (三)建立“院-科”两级监管机制
  院级将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纳入质量考核,与科室及科主任绩效挂钩,定期组织专家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科室层面成立质控小组,每月对病例进行复盘,开展“回头看”,排查环节漏洞,推动整改落实。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
  当前,依赖人工上报和病案追溯的方式效率较低,需要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前瞻性、主动式的管理,加强对高风险手术和病例的预警。
  (五)实施正向激励与绩效引导
  对主动上报、积极整改且成效显著的科室给予奖励;对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或诊疗组予以绩效约束,必要时暂停手术权限。
   四、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虽不能完全杜绝,但通过系统化的围手术期管理、严格的人员技术准入、多层次质量监管、信息化支持、正向激励与绩效引导,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单位: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