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普及推广创新方法 服务企业自主创新
文章字数:3813
  编者按: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有效的创新方法则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至关重要。
  安徽科技报特别推出“普及推广创新方法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系列报道,旨在搭建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让更多企业和科技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如TRIZ理论等先进的创新方法,进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的创新方法知识推广及经验分享有多个层面。不仅有在一线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还有深耕创新方法研究领域的高校老师及专家。高校老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能从理论高度剖析创新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专家们则凭借对行业发展的精准洞察,带来前沿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他们在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上成果斐然,拥有许多经典的成功案例。
  我们深知,每一次创新的突破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许多企业和科技人员已经在创新方法的应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开发出新产品,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在接下来的报道中,我们将陆续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科技人员、高校老师和专家,分享他们在应用创新方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或许来自艰苦的研发过程,或许诞生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探索中,但无一例外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希望这次系列报道能成为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加油站,让创新方法在安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更多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安徽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让我们一同期待那些精彩的创新故事,共同见证企业在创新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

  刘晨: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在马鞍山市科协举办的一场创新方法培训课上,中源天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刘晨第一次系统认识了TRIZ理论。对他而言,那不仅仅是一次培训,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长期困扰他和团队的技术“枷锁”。
  困境:当“试错”遇上“思维定式”
  2021年之前,刘晨和团队致力于磷酸铁小颗粒产品的技术攻关。那时,他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头脑风暴”和反复试错来推进研发。“我们常常陷入思维定式,尤其面对根源性技术矛盾时,感觉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刘晨坦言。尽管团队经验丰富,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始终难以突破瓶颈。
  转机:一场培训点燃新思路
  研发正陷入困境的时候,刘晨注意到了市科协的创新方法培训。虽然对TRIZ理论早有耳闻,但直到真正走进课堂,他才意识到这套方法的强大之处:“原来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课堂上介绍的“40个发明原理”“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等工具,让他眼前一亮。“这不只是技巧,而是能从根本上提升研发人员思维模式的‘元能力’。”
  变革:从“试错”到“定向”,从“折中”到“突破”
  与传统方法相比,刘晨认为创新方法带来了三大转变。第一,从“试错”到“定向”。“以前像在迷宫里乱撞,现在有了‘创新地图’。”刘晨举例说,团队曾为小颗粒磷酸铁的制备尝试多种反应体系,效率低下。而通过创新方法分析,他们快速聚焦到“连续法”制备思路上,最终取得了突破。
  第二,从“折中”到“突破”。传统思路容易陷入“妥协”——为了稳定性牺牲性能,或为了成本降低质量。而TRIZ理论追求“消除矛盾”,致力于实现“既要…又要…”的理想解。在研发中,团队一度陷入反应速率与反应釜稳定性的两难境地。通过运用TRIZ工具分析后,他们创新性地采用管式高剪切反应装置,成功破解难题。
  第三,从“经验依赖”到“规律驱动”。“过去依赖个人灵感和团队经验,难以复制;现在靠的是客观规律。”刘晨说,创新方法基于海量专利分析,不仅能解决眼前问题,还能预测技术趋势。更让他惊喜的是,这套方法让团队中不同经验的成员都能贡献价值:“无论是资深工程师还是年轻技术员,都能提出高水平构想。”通过全员培训和共同实践,团队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方法落地,创新生根
  如今,刘晨带领的团队已将创新方法深度融入研发流程。他们不仅攻克了磷酸铁小颗粒制备的难题,更培养出一支善于运用系统工具、敢于突破定式的创新梯队。“我们不再害怕遇到难题,因为有了方法,就有了方向。”刘晨笑着说。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麻姗姗:从“门外汉”到“领头雁”
  在2022年夏天第一次接触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时,来自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的麻姗姗坦言自己“完全搞不懂”。面对孙永伟老师线上课程中那些抽象的专业术语——系统、物质、场、相互作用,她一度对通过一级考试不抱希望。然而,正是这场看似“失败”的初遇,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系统化创新的大门。
  初识:从困惑到入门
  起初,TRIZ对麻姗姗而言如同“天书”。直到公司组织参加安徽省创新方法大赛,她在同事推荐下拿到了《创新方法教程》初、中、高级三本教材。利用工作间隙,她一点点啃下书中的内容,逐渐理解了TRIZ的独特价值:“相比鱼骨图、8D等传统方法,TRIZ提供了一整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逻辑严密且覆盖全面。”
  破局:用TRIZ攻克行业难题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实验室电池漏液检测的难题上。传统检测依赖试纸和摄像头,不仅无法实时发现微米级泄漏,还存在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麻姗姗决定尝试用TRIZ方法破题。
  她首先对检测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将问题转化为“检测物质”这一标准问题,通过因果链分析锁定三个根本原因,并结合最终理想解(IFR)和金鱼法挖掘可利用资源。在解决“监测角度不足”时,她运用物场分析和科学效应库提出方案;面对摄像头数量与数据处理复杂性的矛盾,她查询阿奇舒勒矛盾矩阵,依据发明原理提出3种解法。最棘手的是“泄漏体积过小”的问题——她创新性地从物理矛盾切入,通过空间分离与条件分离提出突破性思路。
   成果:从技术突破到行业领先
  历经反复优化,麻姗姗团队成功开发出一套基于联动机制与时间记录的漏液检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漏液实时监测、精准定位与数据上传,将检测效率从4小时提升至1秒,年节省人力成本40.06万元,提升测试收入1682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助力实验室成为全国首家获大众认证的漏液检测机构,目前已推广至2300个通道,申请专利12项(其中7项已授权),并荣获合肥市创新成果奖与“五小”竞赛二等奖。
   升华:方法论与团队共成长
  回顾解题过程,麻姗姗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从系统功能分析定位问题,用IFR明确目标,再以矛盾分析等工具逐层突破。她强调,TRIZ不仅是工作工具,更是思维范式:“矛盾分析能化解技术难题,IFR和金鱼法也能为生活提供新视角。”
  她的成功感染了身边同事。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持续参与创新方法大赛,连续斩获省级与国家级奖项。“比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向专家请教的宝贵机会。”2025年,她和团队蓄势待发,准备带着新成果再次挑战巅峰。
   展望:深耕TRIZ,布局未来
  尽管已取得显著成绩,麻姗姗仍视自己为“初学者”。她计划进一步钻研TRIZ中的技术进化趋势与专利布局策略:“这些工具对技术路线规划和知识产权保护极具价值。”在她看来,创新方法的学习永无止境,而每一次实践,都是通往更高效、更智慧未来的阶梯。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袁鹏:以“创新方法”破题
  结缘:从“经验试错”到“系统破局”
  “如果不是那次培训,我可能还在用‘土法子’和问题硬碰硬。”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袁鹏回忆道。在一次由马鞍山科协组织的创新工程师培训班上,他首次系统接触了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方法。
  与传统依赖经验的“试错法”不同,TRIZ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像一套精密的手术刀”——通过理想解、资源分析、矛盾矩阵等工具,将复杂问题层层拆解。正是这套方法论,让他在面对烧结工序高能耗的“老大难”问题时,找到了全新的突破口。
   破局:一场烧结系统的“精准诊断”
  马钢300~380m2烧结机的固体燃耗长期徘徊在50~60kg/t的高位,年耗燃料约18万吨。面对这一“能耗巨兽”,袁鹏没有急于调整参数,而是带领团队运用TRIZ工具展开系统性“会诊”。
  他们先定义“最终理想解”:一台无需烧结机却能自主将混合料变成高质量烧结矿。这一设想打破了“微调风量或配比”的思维局限,将视野拓展至氢能、生物质能等根本性替代方案。随后,通过九屏幕法分析系统时空维度,再以因果链分析层层追溯,绘制出几十个潜在原因的“问题地图”,最终锁定8大核心症结。
   顿悟:从“均匀分布”到“精准偏析”
  攻关过程中,一个关键发现让团队豁然开朗:传统追求的“燃料均匀分布”竟成了能耗的隐形推手!袁鹏解释,烧结过程上下层热需求本就不同:上层需高温补偿散热,下层因蓄热反需减燃料。
  “这正是一个典型的物理矛盾——同一参数在空间上要求相反!”团队应用TRIZ的分离原理,提出颠覆性的“燃料偏析布料”方案:通过在布料环节进行特殊设计,实现燃料“上多下少”的非均匀分布。这一反向思维,既保障上层烧结质量,又避免下层过度熔化,成为降低燃耗的关键创新。
   成果:节能增效与方法论双丰收
  项目落地后,烧结机固体燃耗逐步下降,FeO合格率稳步提升,同时授权发明专利7项,形成了5项企业技术秘密。更重要的是,团队总结出一套基于TRIZ的烧结降耗技术路径,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
   展望:从烧结工序到全流程赋能
  如今,袁鹏正计划将TRIZ推广至球团、高炉等全流程,攻关设备长寿化、绿色能源替代等难题。“TRIZ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范式。”他表示,“TRIZ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当下问题,更指引我们向绿色、低碳、智能的目标迈进。未来我们将依托TRIZ工具,构建马钢烧结低碳技术体系,力争在‘双碳’背景下走在行业前列。”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本栏目策划:安徽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耿春桥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