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心理素质提升探究
文章字数:3862
摘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凸显,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省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也显露出心理育人的困境,积极建构“协同联动、立体分层”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为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峻态势,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近年来,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国内部分院校尝试建立“心理中心+辅导员+专业团队”的三级联动模式,开发职业特色课程;同时以“预防-预警-干预-追踪”为核心的全流程模型逐渐成为主流,强调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到危机事件处置的系统化设计。
基于政策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明晰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危机的情况,在此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将心理素质培养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实践探索。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问题调研
(一)调查方法。1.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以开封市某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自2023年4月—2025年4月采用信效度较高的调查工具,对开封市某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研,累计共收到40362份调查问卷。2.调查工具。(1)以问卷星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人口学特征;②感知压力量表;③情绪调节问卷;④抑郁自评量表;⑤危机自评量表。(2)质性访谈。3.分析统计方法。通过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统计方法涉及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1.学生感知压力状况分析。学生感知压力状况分析采用杨廷忠修订的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对学生感知压力进行测量,该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量表,包括紧张感和失控感两个维度,问卷各子条目以1-5分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感知压力水平越高。学生感知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分析。分别对学生感知压力量表得分和两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感知压力总分为2.20±0.54,2024年感知压力总分为2.60±0.14,2025感知压力总分为2.55±0.64,且感知压力总分和两维度分(紧张感和失控感)均在中点值(3分)以下,表明近三年来学生总体感知压力、紧张感及失控感水平较低,2024年较2023年学生总体感知压力、紧张感及失控感水平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025年较2024年学生总体感知压力有所下降。这说明学生的整体感知压力水平不高,紧张感和失控感处于中点值以下,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压力水平适中。2.学生情绪调节状况分析。采用王力等人(2007)翻译修订的情绪调节量表,量表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问卷各条目以1~7分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水平越高。学生情绪调节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分析。情绪调节量表结果表明:近三年学生情绪调节总分和两维度分均在中点值(4分)以下,表明学生情绪调节水平较低,对于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策略以及表达抑制策略运用还需要不断提升。3.学生抑郁情况分析。本次施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共20个项目,各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即得到标准分。学生抑郁得分分析。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统计近三年学生抑郁情况。2023年调查的12430名学生中,无抑郁96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76.26%;轻度抑郁206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17.12%;中度抑郁1027人,占当年总人数的6.25%;重度抑郁46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37%。总体抑郁情况分布图如图4所示:2024年调查的12828名学生中,无抑郁96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75.48%;轻度抑郁206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16.12%;中度抑郁1027人,占当年总人数的8.01%;重度抑郁50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39%。2025年调查的15104名学生中,无抑郁12049人,占当年总人数的79.77%;轻度抑郁2186人,占当年总人数的14.47%;中度抑郁807人,占当年总人数的5.34%;重度抑郁6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41%。4.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分析。危机自评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能力的量表。该量表共包含九个维度。学生心理危机得分分析。2023年,调查的学生中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共534人,占总人数的4.3%;无心理问题人数1193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96.2%;轻度心理问题人数16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13%,中度心理危机人数433人占总人数3.48%,重度心理危机人数22人占总人数0.18%。2024年,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共580人,占总人数的4.5%;无心理问题人数1224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95.4%;轻度心理问题人数445人,占总人数的3.5%,中度心理危机人数105人占总人数的0.8%,重度心理危机人数30人占总人数的0.2%。2025年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共611人,占总人数的4.05%;无心理问题人数1449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95.95%;轻度心理问题人数484人,占总人数的3.20%,中度心理危机人数97人占总人数的0.64%,重度心理危机人数30人占总人数的0.20%。对近三年学生心理危机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中度心理危机总均分与重度心理危机总均分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问题及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总体来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具体表现为,(1)感知压力较低。紧张感和失控感处于中点值以下,表明学生的压力水平适中。(2)抑郁水平较低。整体学生的抑郁得分均较低,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低的严重抑郁倾向,处于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3)重度心理危机的发生率较低。大部分学生能够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处于平衡状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受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因素、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情绪调控水平在3分以下,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在控制情绪时运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的水平较低,不能合理地处理不良情绪、调节自身状态。2.心理危机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经过三年数据对比发现重度心理危机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需要不断增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3.学生抑郁的检出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经过三年数据对比发现重度心理抑郁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抑郁情绪障碍是高职院校学生情绪问题的痛点,也是未来心理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4.相较于男生,女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并且抑郁、心理危机的检出率更高。5.心理育人工作需求。学校心理育人工作需求主要集中在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增加资源投入上。学生期望有更多实用的心理健康课程、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和丰富的心理活动。从可行性来看,学校可通过整合师资、拓展场地等方式逐步实现。6.心理危机干预困境。高职院校普遍还存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配备不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干预措施执行不到位、干预工作资源投入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联动机制不够灵活等普遍性问题。
(三)心理素质提升实践路径与创新举措。1.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健全预防、预警、干预体系,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基础保障。2.以心育心,暖心护航,提升危机干预水平。提供24小时不断线的个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危机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方案和制度,提升专业人员识别和处理危机的能力。3.搭建五级网络,筑牢防线,提升育人实效性。学校持续筑牢“学校-社区-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工作网络,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导师、心理指导老师、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五级网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4.“校—医—家—社”联动,多维协力,提高工作能动性。心理育人工作应由心理学专家、精神科医生、教师、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联合校内网建立“全方位心理安全网格”,提供综合性的干预。5.全面科普,化危为机,增强危机识别力。定期面向五级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及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常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师生对危机的识别能力。6.数智化赋能,精准摸排,提升危机预警力。搭建心理危机智慧平台,数智化赋能,精准预警;开展全覆盖的心理普测、个案研判商讨、休学复学评估、危机长期跟踪等;依托辅导员“十个一”工作平台开展心理约谈、深入宿舍等,提高预警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加求助可能性。通过多媒体平台和心理文创用品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例如普及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技巧,提升学生自我救助的技能。8.心理互助,关爱赋能,增强社会支持。成立心理互助小组,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配备心理导师、企业导师、学业导师开展“一对一”帮扶,强化学生的支持系统。9.五育并举,开展“心悦”成长计划。通过开展“心悦”成长计划,通过心灵市集、素质拓展嘉年华等特色品牌活动促进五育与心育积极融合,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荆建府,吴九君.高校“四级联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129-131.
[2]李沐蕾,邵磊森,张溆平.高职新生心理危机诱发因素及干预策略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1):41-42.
[3]朱其志,涂冬侠,高月秀,等.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路径优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5):103-104,108.
[4]张向东.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及完善[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12-1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优化研究”研究成果(2025YB0545)。
作者系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讲师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峻态势,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近年来,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国内部分院校尝试建立“心理中心+辅导员+专业团队”的三级联动模式,开发职业特色课程;同时以“预防-预警-干预-追踪”为核心的全流程模型逐渐成为主流,强调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到危机事件处置的系统化设计。
基于政策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明晰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危机的情况,在此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将心理素质培养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实践探索。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问题调研
(一)调查方法。1.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以开封市某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自2023年4月—2025年4月采用信效度较高的调查工具,对开封市某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研,累计共收到40362份调查问卷。2.调查工具。(1)以问卷星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人口学特征;②感知压力量表;③情绪调节问卷;④抑郁自评量表;⑤危机自评量表。(2)质性访谈。3.分析统计方法。通过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统计方法涉及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1.学生感知压力状况分析。学生感知压力状况分析采用杨廷忠修订的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对学生感知压力进行测量,该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量表,包括紧张感和失控感两个维度,问卷各子条目以1-5分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感知压力水平越高。学生感知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分析。分别对学生感知压力量表得分和两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感知压力总分为2.20±0.54,2024年感知压力总分为2.60±0.14,2025感知压力总分为2.55±0.64,且感知压力总分和两维度分(紧张感和失控感)均在中点值(3分)以下,表明近三年来学生总体感知压力、紧张感及失控感水平较低,2024年较2023年学生总体感知压力、紧张感及失控感水平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025年较2024年学生总体感知压力有所下降。这说明学生的整体感知压力水平不高,紧张感和失控感处于中点值以下,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压力水平适中。2.学生情绪调节状况分析。采用王力等人(2007)翻译修订的情绪调节量表,量表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问卷各条目以1~7分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水平越高。学生情绪调节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分析。情绪调节量表结果表明:近三年学生情绪调节总分和两维度分均在中点值(4分)以下,表明学生情绪调节水平较低,对于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策略以及表达抑制策略运用还需要不断提升。3.学生抑郁情况分析。本次施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共20个项目,各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即得到标准分。学生抑郁得分分析。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统计近三年学生抑郁情况。2023年调查的12430名学生中,无抑郁96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76.26%;轻度抑郁206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17.12%;中度抑郁1027人,占当年总人数的6.25%;重度抑郁46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37%。总体抑郁情况分布图如图4所示:2024年调查的12828名学生中,无抑郁96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75.48%;轻度抑郁206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16.12%;中度抑郁1027人,占当年总人数的8.01%;重度抑郁50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39%。2025年调查的15104名学生中,无抑郁12049人,占当年总人数的79.77%;轻度抑郁2186人,占当年总人数的14.47%;中度抑郁807人,占当年总人数的5.34%;重度抑郁6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41%。4.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分析。危机自评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能力的量表。该量表共包含九个维度。学生心理危机得分分析。2023年,调查的学生中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共534人,占总人数的4.3%;无心理问题人数1193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96.2%;轻度心理问题人数16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0.13%,中度心理危机人数433人占总人数3.48%,重度心理危机人数22人占总人数0.18%。2024年,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共580人,占总人数的4.5%;无心理问题人数1224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95.4%;轻度心理问题人数445人,占总人数的3.5%,中度心理危机人数105人占总人数的0.8%,重度心理危机人数30人占总人数的0.2%。2025年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共611人,占总人数的4.05%;无心理问题人数1449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95.95%;轻度心理问题人数484人,占总人数的3.20%,中度心理危机人数97人占总人数的0.64%,重度心理危机人数30人占总人数的0.20%。对近三年学生心理危机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中度心理危机总均分与重度心理危机总均分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问题及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总体来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具体表现为,(1)感知压力较低。紧张感和失控感处于中点值以下,表明学生的压力水平适中。(2)抑郁水平较低。整体学生的抑郁得分均较低,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低的严重抑郁倾向,处于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3)重度心理危机的发生率较低。大部分学生能够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处于平衡状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受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因素、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情绪调控水平在3分以下,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在控制情绪时运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的水平较低,不能合理地处理不良情绪、调节自身状态。2.心理危机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经过三年数据对比发现重度心理危机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需要不断增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3.学生抑郁的检出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经过三年数据对比发现重度心理抑郁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抑郁情绪障碍是高职院校学生情绪问题的痛点,也是未来心理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4.相较于男生,女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并且抑郁、心理危机的检出率更高。5.心理育人工作需求。学校心理育人工作需求主要集中在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增加资源投入上。学生期望有更多实用的心理健康课程、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和丰富的心理活动。从可行性来看,学校可通过整合师资、拓展场地等方式逐步实现。6.心理危机干预困境。高职院校普遍还存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配备不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干预措施执行不到位、干预工作资源投入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联动机制不够灵活等普遍性问题。
(三)心理素质提升实践路径与创新举措。1.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健全预防、预警、干预体系,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基础保障。2.以心育心,暖心护航,提升危机干预水平。提供24小时不断线的个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危机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方案和制度,提升专业人员识别和处理危机的能力。3.搭建五级网络,筑牢防线,提升育人实效性。学校持续筑牢“学校-社区-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工作网络,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导师、心理指导老师、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五级网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4.“校—医—家—社”联动,多维协力,提高工作能动性。心理育人工作应由心理学专家、精神科医生、教师、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联合校内网建立“全方位心理安全网格”,提供综合性的干预。5.全面科普,化危为机,增强危机识别力。定期面向五级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及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常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师生对危机的识别能力。6.数智化赋能,精准摸排,提升危机预警力。搭建心理危机智慧平台,数智化赋能,精准预警;开展全覆盖的心理普测、个案研判商讨、休学复学评估、危机长期跟踪等;依托辅导员“十个一”工作平台开展心理约谈、深入宿舍等,提高预警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加求助可能性。通过多媒体平台和心理文创用品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例如普及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技巧,提升学生自我救助的技能。8.心理互助,关爱赋能,增强社会支持。成立心理互助小组,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配备心理导师、企业导师、学业导师开展“一对一”帮扶,强化学生的支持系统。9.五育并举,开展“心悦”成长计划。通过开展“心悦”成长计划,通过心灵市集、素质拓展嘉年华等特色品牌活动促进五育与心育积极融合,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荆建府,吴九君.高校“四级联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129-131.
[2]李沐蕾,邵磊森,张溆平.高职新生心理危机诱发因素及干预策略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1):41-42.
[3]朱其志,涂冬侠,高月秀,等.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路径优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5):103-104,108.
[4]张向东.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及完善[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12-1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优化研究”研究成果(2025YB0545)。
作者系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