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AI赋能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本土化实践的思考
文章字数:2666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高职教育衔接产业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技能导向”特性对教师素养提出全新要求。然而,部分高职教师仍面临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与行业智能化需求脱节等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有限、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困境进一步制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提出的“人文关怀导向的AI认知、技术伦理规范、基础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法、专业化发展路径”五大维度,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国际视野;我国《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的要求,则明确了本土化实践方向。文章衔接两者,探究以该框架为支撑构建中国高职特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体系,为职教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
一、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挑战
(一)时代诉求:从“知识传授者”到“AI赋能育人者”的角色转型。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高职教育需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能型人才,这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要掌握数字技术,更需将AI工具与行业场景融合,通过数据驱动优化教学,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这也标志着高职教师必须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技术赋能育人者”的角色跨越。
(二)现实挑战:资源、能力与适配性的三重困境。一方面,中西部高职院校如广西部分院校,受限于经费与技术资源,教师接触AI教学工具、参与智能产线实操的机会较少,部分院校甚至缺乏专业的数字教学实验室;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重技能传授、轻数字能力的认知偏差,尤其教龄长的教师,对AI技术应用存在畏难情绪,主动提升数字素养的意愿不足;更关键的是,现有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多照搬普通教育模式,未充分结合高职“产教融合”特色,比如仅侧重理论性的数字技术讲解,忽视与工业机器人运维、电商数据分析等行业实操技能的结合,导致能力提升与行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
二、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理论支撑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内容的发展与框架的建构,以基本伦理及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为基本出发点,遵循“重申以人为本、强调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原则。从技术伦理规范维度看,高职教师在开展校企合作、实操教学时,需明确AI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如规范使用用户数据,避免隐私泄露,为产教融合筑牢基础;创新教学法维度则直接呼应高职“做中学”理念,AI辅助教学模式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实操课程,如通过AI模拟智能产线运维场景,让教师无须依赖实体设备,即可开展实操,提升教学效率;而专业化发展路径维度,则搭建了从基础应用到创新融合的成长阶梯,匹配高职教师教学+实践的双能力提升需求。简言之,该框架非普适理论模板,而是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指南,为破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适配性难题提供理论支撑。
三、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本土化能力框架,细化专业适配指标。立足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以“政策导向-职教特色-能力本位”为核心,提炼《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深化产教融合数字化、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等关键指标,结合不同专业特性,形成差异化的数字素养模型。在“能力本位”层面,将框架“获取-深化-创造”三级体系与高职专业场景深度绑定。“获取”阶段,要求专业教师找到对应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工具,例如熟练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课程资源,掌握平台虚拟仿真工具;“深化”阶段,针对不同专业设定核心能力,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学会用AI工具设计互动式数字教学方案,提升课堂趣味性;“创造”阶段,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开发专业特色数字资源,如汽车检测专业教师与车企合作制作“AI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课件”。同时,建立“评估-反馈-优化”闭环:每学期通过“学生实训效果评估+企业导师评价”,检验教师数字素养应用成效,及时开展专项培训。
(二)推行系统化提升策略,强化落地实效。一是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观摩”推动教师观念转变: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安排教师到数字转型成效显著的高职院校实地学习,直观感受数字技术对教学的优化作用;定期举办数字教学经验分享会,邀请本校数字素养提升突出的教师分享心得和实践经验,增强其他教师参与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二是开发“分层分类”混合式培养体系。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线上模块化学习+线下定制化实践”模式:线上设置AI教学助手实操、数字教材开发、行业数据应用等模块化课程,教师根据专业需求自选学习内容,平台自动记录学习进度并推送配套练习;线下联合区域内龙头企业打造实践基地,按专业定制实践内容,并配备企业技术导师、校内教学导师双指导,确保教师既能掌握技术,又能学会如何融入教学。三是推进教学场景数字化精准改造。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企业访谈”精准定位短板,设计问卷深入了解,问卷内容涵盖“AI工具使用频率”“行业数据应用能力”等维度;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数字技术应用情况,记录教师使用AI教学工具的时长与效果;邀请企业导师反馈教师数字素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施策,例如对西部院校教师,开展送教上门专项帮扶,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AI基础教学工具实操训练;对数字伦理意识薄弱的教师,开设高职教师数字伦理专题课,结合学生信息泄露、AI教学数据滥用等案例,强化伦理认知。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核心指标,在职称评审中,将数字素养相关成果纳入评审指标;在绩效考核中,把教师参与数字素养培训、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等情况,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设立AI+教学专项奖励:每年评选数字教学先锋教师,给予奖金与荣誉表彰;对联合企业开发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师,按资源应用效果给予额外奖励,如资源被多所院校采用,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
四、结语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贴合“产教融合”特色的系统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为我国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国际视野,但本土化实践才是落地关键,唯有立足高职教学场景,以政策为引领、以教师需求为核心,才能让数字素养真正转化为教学实效。各地院校尤其中西部院校,应当进一步细化路径,通过“教师能力提升-优质教学输出-产业人才供给”的循环,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进而推动职教数字化升级,为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优质技能人才。
课题项目: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视角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编号:XY2025YB32)。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粮油与管理学院
一、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挑战
(一)时代诉求:从“知识传授者”到“AI赋能育人者”的角色转型。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高职教育需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能型人才,这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要掌握数字技术,更需将AI工具与行业场景融合,通过数据驱动优化教学,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这也标志着高职教师必须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技术赋能育人者”的角色跨越。
(二)现实挑战:资源、能力与适配性的三重困境。一方面,中西部高职院校如广西部分院校,受限于经费与技术资源,教师接触AI教学工具、参与智能产线实操的机会较少,部分院校甚至缺乏专业的数字教学实验室;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重技能传授、轻数字能力的认知偏差,尤其教龄长的教师,对AI技术应用存在畏难情绪,主动提升数字素养的意愿不足;更关键的是,现有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多照搬普通教育模式,未充分结合高职“产教融合”特色,比如仅侧重理论性的数字技术讲解,忽视与工业机器人运维、电商数据分析等行业实操技能的结合,导致能力提升与行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
二、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理论支撑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内容的发展与框架的建构,以基本伦理及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为基本出发点,遵循“重申以人为本、强调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原则。从技术伦理规范维度看,高职教师在开展校企合作、实操教学时,需明确AI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如规范使用用户数据,避免隐私泄露,为产教融合筑牢基础;创新教学法维度则直接呼应高职“做中学”理念,AI辅助教学模式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实操课程,如通过AI模拟智能产线运维场景,让教师无须依赖实体设备,即可开展实操,提升教学效率;而专业化发展路径维度,则搭建了从基础应用到创新融合的成长阶梯,匹配高职教师教学+实践的双能力提升需求。简言之,该框架非普适理论模板,而是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指南,为破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适配性难题提供理论支撑。
三、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本土化能力框架,细化专业适配指标。立足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以“政策导向-职教特色-能力本位”为核心,提炼《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深化产教融合数字化、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等关键指标,结合不同专业特性,形成差异化的数字素养模型。在“能力本位”层面,将框架“获取-深化-创造”三级体系与高职专业场景深度绑定。“获取”阶段,要求专业教师找到对应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工具,例如熟练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课程资源,掌握平台虚拟仿真工具;“深化”阶段,针对不同专业设定核心能力,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学会用AI工具设计互动式数字教学方案,提升课堂趣味性;“创造”阶段,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开发专业特色数字资源,如汽车检测专业教师与车企合作制作“AI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课件”。同时,建立“评估-反馈-优化”闭环:每学期通过“学生实训效果评估+企业导师评价”,检验教师数字素养应用成效,及时开展专项培训。
(二)推行系统化提升策略,强化落地实效。一是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观摩”推动教师观念转变: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安排教师到数字转型成效显著的高职院校实地学习,直观感受数字技术对教学的优化作用;定期举办数字教学经验分享会,邀请本校数字素养提升突出的教师分享心得和实践经验,增强其他教师参与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二是开发“分层分类”混合式培养体系。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线上模块化学习+线下定制化实践”模式:线上设置AI教学助手实操、数字教材开发、行业数据应用等模块化课程,教师根据专业需求自选学习内容,平台自动记录学习进度并推送配套练习;线下联合区域内龙头企业打造实践基地,按专业定制实践内容,并配备企业技术导师、校内教学导师双指导,确保教师既能掌握技术,又能学会如何融入教学。三是推进教学场景数字化精准改造。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企业访谈”精准定位短板,设计问卷深入了解,问卷内容涵盖“AI工具使用频率”“行业数据应用能力”等维度;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数字技术应用情况,记录教师使用AI教学工具的时长与效果;邀请企业导师反馈教师数字素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施策,例如对西部院校教师,开展送教上门专项帮扶,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AI基础教学工具实操训练;对数字伦理意识薄弱的教师,开设高职教师数字伦理专题课,结合学生信息泄露、AI教学数据滥用等案例,强化伦理认知。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核心指标,在职称评审中,将数字素养相关成果纳入评审指标;在绩效考核中,把教师参与数字素养培训、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等情况,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设立AI+教学专项奖励:每年评选数字教学先锋教师,给予奖金与荣誉表彰;对联合企业开发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师,按资源应用效果给予额外奖励,如资源被多所院校采用,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
四、结语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贴合“产教融合”特色的系统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为我国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国际视野,但本土化实践才是落地关键,唯有立足高职教学场景,以政策为引领、以教师需求为核心,才能让数字素养真正转化为教学实效。各地院校尤其中西部院校,应当进一步细化路径,通过“教师能力提升-优质教学输出-产业人才供给”的循环,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进而推动职教数字化升级,为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优质技能人才。
课题项目: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视角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编号:XY2025YB32)。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粮油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