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从舞台到镜头:《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比较研究》解读空间叙事新范式
文章字数:1647
伴随IP生态、AI技术、微短剧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非文字媒介的空间叙事在故事建构中的作用。多年来,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张颖在影视空间叙事这一领域深耕不辍,围绕该领域出版了专著《影视艺术空间叙事研究》及系列论文。近年来,她又把研究视角投放到戏剧与影视叙事的对比研究当中,其动因在于成功走向国际的中国电影常带有中国戏剧的叙事元素。从1905年《定军山》的戏曲实录至2025年《哪吒2》的数字神话,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的交融共生贯穿120年发展史,形成独具东方美学特质的“影戏传统”。张颖副教授把文献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耕耘数载,撰写完成了《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22年10月出版)一书。
当前,研究影视文化、影视产业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但专门从影视作品叙事结构内部层面研究的专家却不多,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大多重视影视作品的视觉感官与市场效应而忽略了其创作本身,对于影视作品讲故事的逻辑和过程鲜有关注。张颖副教授从博士到博士后始终将戏剧与影视的空间叙事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叙事作为戏剧和电影的灵魂纽带,承担着建构世界、传递价值、凝聚情感的核心作用。当代电影产业在技术革新、文化表达与工业体系化等方面深刻转型,当代电影叙事学研究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理论革新。该书通过对以戏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的深入剖析,系统比较了戏剧和影视在空间叙事上的异同,并借助叙事学理论、媒介研究及文化批评,以其独特的跨媒介视角和系统的理论架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空间叙事本质的新窗口,进一步完善了当代影视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传统叙事学研究一般以时间优先,如小说艺术就是时间第一性、空间第二性。从以普罗普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对故事结构的探索,到以热奈特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对叙事作品内部各要素的关注,空间要素往往被简化为事件发生的静态背景。该书对这一理论传统进行了深刻反思,系统梳理了叙事学空间研究从“背景论”到“主体论”的范式转换过程,从空间叙事理论构建现状出发,将非文字媒介的空间叙事分为内部研究和外围研究,分析了戏剧、影视空间时间化的叙事模型。该书敏锐地捕捉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学领域“空间转向”的理论脉搏,充分运用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叙事学理论,从中国戏剧与影视共有的叙事文化基因出发,立足于“空间”第一性、“时间”第二性的特性,创造性地结合加布里尔·佐伦、弗兰克、龙迪勇、张世君等叙事空间理论,深入探讨了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的互文与转换机制,为我们研究空间叙事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评价思路。
“空间时间化”作为该书的核心理论,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媒介特性比较层面,而是立足于戏剧与影视“空间”第一性、“时间”第二性的共性,深入探讨了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的互文与转换机制。通过对戏剧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并置考察,揭示了空间叙事媒介特性的本质差异,提出将“场景”规定为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以场景与场景相连或转换,完成作品中故事情节时间上的推进,构成叙事。在戏剧研究中,该书引入“点面结合”的分析视角,以话剧《茶馆》《雷雨》、京剧《秦香莲》等作品为例,揭示了剧场空间通过人物、场景关系的空间配置,实现空间的时间化。在影视分析中,该书以《红高粱》《心花路放》等电影为例,认为影视艺术的空间时间化主要利用“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段,系统阐释了场景、人物、声音、光线等参与叙事意义的建构过程。
《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比较研究》以其开阔的理论视野、严谨的学术方法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叙事学的空间转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不仅系统比较了戏剧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空间叙事特征,更通过这种比较重构了叙事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书中提出的“空间时间化”等一系列概念,为理解影视艺术空间叙事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打开了空间叙事研究服务戏剧、影视创作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尽管该书取得了显著的理论突破,但仍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处。书中对东方戏剧传统中的空间观念关注不足,中国戏曲的写意空间等非西方范式未能得到充分讨论。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宣传部
当前,研究影视文化、影视产业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但专门从影视作品叙事结构内部层面研究的专家却不多,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大多重视影视作品的视觉感官与市场效应而忽略了其创作本身,对于影视作品讲故事的逻辑和过程鲜有关注。张颖副教授从博士到博士后始终将戏剧与影视的空间叙事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叙事作为戏剧和电影的灵魂纽带,承担着建构世界、传递价值、凝聚情感的核心作用。当代电影产业在技术革新、文化表达与工业体系化等方面深刻转型,当代电影叙事学研究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理论革新。该书通过对以戏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的深入剖析,系统比较了戏剧和影视在空间叙事上的异同,并借助叙事学理论、媒介研究及文化批评,以其独特的跨媒介视角和系统的理论架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空间叙事本质的新窗口,进一步完善了当代影视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传统叙事学研究一般以时间优先,如小说艺术就是时间第一性、空间第二性。从以普罗普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对故事结构的探索,到以热奈特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对叙事作品内部各要素的关注,空间要素往往被简化为事件发生的静态背景。该书对这一理论传统进行了深刻反思,系统梳理了叙事学空间研究从“背景论”到“主体论”的范式转换过程,从空间叙事理论构建现状出发,将非文字媒介的空间叙事分为内部研究和外围研究,分析了戏剧、影视空间时间化的叙事模型。该书敏锐地捕捉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学领域“空间转向”的理论脉搏,充分运用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叙事学理论,从中国戏剧与影视共有的叙事文化基因出发,立足于“空间”第一性、“时间”第二性的特性,创造性地结合加布里尔·佐伦、弗兰克、龙迪勇、张世君等叙事空间理论,深入探讨了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的互文与转换机制,为我们研究空间叙事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评价思路。
“空间时间化”作为该书的核心理论,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媒介特性比较层面,而是立足于戏剧与影视“空间”第一性、“时间”第二性的共性,深入探讨了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的互文与转换机制。通过对戏剧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并置考察,揭示了空间叙事媒介特性的本质差异,提出将“场景”规定为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以场景与场景相连或转换,完成作品中故事情节时间上的推进,构成叙事。在戏剧研究中,该书引入“点面结合”的分析视角,以话剧《茶馆》《雷雨》、京剧《秦香莲》等作品为例,揭示了剧场空间通过人物、场景关系的空间配置,实现空间的时间化。在影视分析中,该书以《红高粱》《心花路放》等电影为例,认为影视艺术的空间时间化主要利用“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段,系统阐释了场景、人物、声音、光线等参与叙事意义的建构过程。
《戏剧与影视空间叙事比较研究》以其开阔的理论视野、严谨的学术方法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叙事学的空间转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不仅系统比较了戏剧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空间叙事特征,更通过这种比较重构了叙事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书中提出的“空间时间化”等一系列概念,为理解影视艺术空间叙事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打开了空间叙事研究服务戏剧、影视创作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尽管该书取得了显著的理论突破,但仍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处。书中对东方戏剧传统中的空间观念关注不足,中国戏曲的写意空间等非西方范式未能得到充分讨论。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