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科技创新赋能,“嘉人回家”添彩:明光市的发展新篇
文章字数:3922
    明光全景图。胡万里摄


    涧溪镇凹凸棒新材料产业园。陈喜摄


    九纲机电生产车间。王绪波摄


    明光利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王绪波摄


  皖东大地,创新潮涌;乡贤归巢,共绘新篇。在明光市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中,科技创新与“嘉人回家”如两股澎湃动能,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奋进乐章。从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崛起,到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落地生根;从许九刚带着九纲集团返乡创业的赤子情怀,到利拓智能在智能科技领域的硬核突破,这座城市正以“科创为翼、乡贤为桥”的发展智慧,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赛道上全速奔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创新主体培育:打造发展强劲动力源
  高新技术企业无疑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中流砥柱,明光市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成果斐然。目前,该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与以往相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5%、21.4%、300%,科技创新指数更是连续两年在全省59个县市中位居前10。
  在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中,明光市表现出色,32家企业通过省评审,通过率94.12%,通过率在滁州地区位列第二,充分彰显出当地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与强大执行力。当下,第二批24家企业已报送至省工信厅待审,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企业积极申报的背后,是明光市日益浓厚的创新氛围。当地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以及技术指导等有力举措,让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数量持续攀升,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科技型企业正逐步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筑牢了坚实根基。
  科创平台建设:汇聚创新资源强磁场
  科创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支撑,在明光市的发展布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目前,明光市正全力推进安徽省凹凸棒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工作,现已完成建设方案初稿编制。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是明光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该研究院建成后,将聚焦产业关键技术瓶颈,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有望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创新引领,助力明光市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凹凸棒新材料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明光市积极支持瑞尔竞达碳捕集重点实验室建设,并稳步推进与北科大的实验室共建等相关工作。通过整合地方政策资源、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企业丰富的市场经验,碳捕集重点实验室有望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重大科研突破,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增长注入全新动力。此外,占一科技等5家企业顺利获批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这些企业的“创新前沿阵地”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更为坚实的根基。
   人才引育策略:激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明光市协同人才办打出“引育留用”的组合拳,全力让人才成为驱动创新的“源头活水”。
  在人才培育方面,明光市精心指导周福红团队成功获批安徽省“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团队项目,为地方人才成长树立了标杆,激励着更多本土人才积极进取、追求卓越。通过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让本土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人才引进方面,明光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荐双峰新材料、恒创睿能申报2025年第一批滁州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其中,安徽微迈思科技有限公司与意盛微(滁州)电子有限公司成功获批滁州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均获得600万元天使基金支持。这不仅是对企业人才团队实力的高度认可,更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活力,进一步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明光市的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价值新活力
  科技成果只有成功转化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其创新价值。明光市积极搭建成果转化的桥梁,让实验室里的“科技种子”在产业沃土中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当地精心指导瑞尔竞达的“煅烧过程CO2循环富集捕碳系统”精彩亮相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并成功纳入省科技厅创新创业团队板块展示。该成果充分展现了明光市在环保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借助科交会这一高端平台,加速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相关产业绿色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展会、产学研对接活动,明光市有效打通了“研发—转化—产业化”链条,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
  科技招商举措: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
  科技招商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明光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精准瞄准高新技术领域,成功招引总投资1.2亿元的安徽微迈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该项目的顺利落地,不仅丰富了当地产业形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发展理念,更促进了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实现了地方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招商,明光市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吸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纷纷落户。这些项目的到来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全新动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让明光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脱颖而出。
   科技项目攻关:提升创新能级新高度
  在科技项目攻坚的征程中,明光市多点突破,以项目为重要载体,全力推动创新能级的提升。组织2家企业申报滁州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项目,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留香特种船舶获批省同心科创工程项目,深化省级科技创新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区域创新协作水平。征集2个省攻坚计划项目,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关键领域掌握主动权。动员4家企业申报省科技进步奖,激励创新成果提质,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追求。同时动员组织优质科创企业参加滁州市第十届创新创业大赛,其中精石技术、麦格森特新能源材料、生波尔智能装备分别荣获滁州市第十届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立川精密设备荣获初创组三等奖,精石技术成功入围省总决赛,为创新创业者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事事关乎创新”的生动局面,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服务优化:营造创新发展好氛围
  科技服务宣传是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途径。明光市高度注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让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当地食用菌推广周和2025年科普大篷车巡展成功入选2025年安徽省科技活动周和科技工作者日特色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指南,并且是滁州市县市区仅有的两家入选单位。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明光市将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社区,让群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深入了解创新成果。从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到科普大篷车的互动体验,多样化的科技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让“关注科技、支持创新”的理念在明光市生根发芽,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凝聚了全社会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让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与行动。
   企业创新典型:明光利拓智能的崛起之路
  明光利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智能科技领域稳步崛起。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稳定在5.7%~6.4%,累计超1990万元。依托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获授权专利53项、软件著作权18项,其中两项发明专利获安徽省专利优秀奖。
  核心研发团队15人含博士3人、硕士8人,均来自双一流高校,累计参与科研项目51项。通过高薪与股权激励,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大连理工大学等联合攻关,承担省重点产学研项目、科技攻坚计划项目等。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及物流领域,服务吉利、美的等头部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彰显出强劲的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
  “嘉人回家”故事:九纲集团的返乡创业传奇
  在明光市“嘉人回家”政策温情感召下,众多明光籍乡贤返乡投资创业,许九刚便是典型。他携二十载商海积淀归乡,创立安徽九纲集团,书写了一段返乡创业的传奇。
  集团总部扎根明光经开区,占地近200亩,以电梯产业与化妆品包材为两大核心板块:电梯板块专注整梯及安全部件生产,承接安装维保服务;化妆品包材板块聚焦散粉盒、口红管等塑料容器,覆盖美妆产业链多环节。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利税5000万元,保持年均25%的增长势头,研发投入近2500万元。
  秉持“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理念,集团深耕技术突破。其核心产品高速滚轮导靴成功替代韩德进口品牌,应用于北京中信大厦等地标建筑,细分市场销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为蒂升、奥的斯等龙头企业配套。数字化转型中,与川力、鼎捷合作开发ERP、MES系统,引入智能设备及工业机器人,实现生产数据可视化。
  凭借硬核实力,集团斩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建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滁州市博士创新工作站,拥有百项以上专利,通过国标GB、欧盟CE等权威认证,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地。随着二期项目投产,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利税超亿元,成为“嘉人回家”反哺家乡的典范。
  科技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乡贤力量激活乡土活力。明光市的实践证明,当政策的温度、创新的力度与乡贤的热度同频共振,便能迸发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如今,凹凸棒基新材料的科研突破仍在继续,九纲集团的二期项目蓄势待发,更多“利拓智能”式的创新企业正在成长……这座充满机遇与温情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让“明光故事”在创新与乡愁的交响中,奏响更动人的新篇。 (史悦 全媒体记者 朱晓平)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