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家校社”联手打赢校园“控糖战”
文章字数:742
  夏季,不少初中生爱用奶茶、果汁解渴,但含糖饮料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近日,合肥市第48中学学生赵芳融团队完成的“合肥地区初中生含糖饮料饮用行为调查”显示,超八成初中生近一周摄入过含糖饮料,近半数存在中高剂量摄入,初中生控糖刻不容缓。
  本次调查覆盖合肥地区386名7-9年级学生。数据显示,89.38%的学生曾在一周内饮用含糖饮料,其中17.36%属于高摄入量——每周摄入超1000毫升。学生偏好集中在含糖茶(43.3%每周至少喝1次)和奶咖类(42.7%),乳酸菌饮料虽整体饮用频率低,但4.4%的学生每周喝 4次以上,成为高频摄入品类。
  值得关注的是,饮用的主要场景并不在学校内。75%的饮用场景发 生 在 校 外 ,其 中 运 动 后(27.16%)、用餐时(25.85%)、旅途中(23.68%)是主要场合。校园内和课间饮用占比不足3%。“口感好”“解渴”是学生饮用的核心原因,264人因口感选择,219人用于解渴。调查还揭示多重影响因素:男生高摄入风险是女生的5倍;每周零花钱超20元的学生,高摄入比例达44.78%,是无零花钱学生的1.8倍;家长监管作用非常关键,家长“经常限制”的学生中高摄入比例仅5.49%,家长“偶尔限制”的反而使风险提升4.66倍。此外,校园周边便利店将含糖饮料放在显眼位置,部分乳酸菌饮料以“益生菌”为噱头掩盖高糖事实,也加剧了学生摄入含糖饮料的情况。
  为破解这一问题,团队提出“家—校—社”协同策略。家庭可将零花钱控制在每周10元以内,设“健康积分”,无含糖饮料摄入可进行奖励;学校可分性别引导,如男生运动后设“糖含量提示牌”,女生开展无糖饮品制作活动;社会层面,建议校园周边便利店设“未成年人谨慎购买”专区,饮料包装印红色警示语。
  “希望通过这份调查,让更多人关注初中生含糖饮料摄入问题。”作者表示,目前团队已制作“显字风扇”“警示手环”等可视化警示工具进行行为干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合肥四十八中 赵芳融)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