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
倪玲
文章字数:2670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性理念。本科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应顺应时代发展对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需求,对本科思政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以提升其育人质量与实效。基于此,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提出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策略,着力以新质生产力理论赋能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以期为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一、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应根据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以及高质量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知识,着力通过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达到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目标。
  思政课教师应着力将新质生产力内容融入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教师应针对现阶段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以及基本特征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新质生产力有机融入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教师应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源头讲起,结合《原理》中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规律”以及第三章“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内容进行融入,重点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以及“为什么以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内容进行阐释。同时,教师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可将第六章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并辅之以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案例,让学生直观领略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学习,推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
  二、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与人才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应着力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以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第一,教师可运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因此本科思政课程教学需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将新质生产力中抽象理论内容进行具象化呈现,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并运用于自身思政学习中,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与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第二,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着力通过真实的项目设计与实践,强化学生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学习。教师应以项目为基础,结合新质生产力中蕴含的思政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专业实际设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新质生产力进行调研,探讨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定期检查学生项目进展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结束后,学生可将项目的整体过程进行梳理并撰写报告,最终以答辩的方式展示自身项目成果。此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而且可以促使其将新质生产力内容内化,提升自身学习效果,进而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活力。
   三、建设思政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教师的角色已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导者跃迁。对此,高校应建设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教学能力。
  第一,要建设好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高校可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扩大师资队伍,通过专职与兼职思政课教师相互学习、配合,探索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不仅为讲好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专业化教学素材,而且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第二,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不断加强教师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把握。对此,高校应通过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邀请新质生产力理论学者以及思政教育专家,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具体特点等,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思政课程教学理念与知识体系,使其站在全局高度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思政课程教学。尤其要针对新质生产力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学习动力,提升教师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把握,以此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第三,在强化教师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教师对新质生产力与思政课程的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对此,高校可鼓励教师参与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项目等,帮助教师积累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实践教学经验,助推教师将新质生产力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
   四、建立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新质生产力重点强调高质量。对此,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通过建立本科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激励人才在创新与实践中不断突破。
  第一,明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其一,认知层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着重通过其考试成绩等进行评价;其二,情感层面,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倾向与价值引导等方面的变化,着重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思政课程学习的态度;其三,行为层面,重点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着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价。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可帮助教师全面反映自身教学效果,提升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
  第二,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教学评价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以此满足不同思政教学内容的需求。在评价主体方面,采用校内外师资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又对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强调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评价标准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量化指标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实效进行客观评价,确保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帮助教师依托评价结果赋能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从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本科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建设思政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建立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本科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在本科思政课程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实现本科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
  课题项目:202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SJSZ099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