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李海艳
文章字数:4078
  引言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立足“第二个结合”视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将“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优化创新,有助于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开展《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开展《概论》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任课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把握好“魂脉”与“根脉”的关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有助于提升《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老师在“第二个结合”的视角下开展《概论》课程的教学,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他们容易接受知识的习惯,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更爱听。任课老师把比较难懂、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有趣的文化案例结合起来讲,学生理解和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就更轻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为培养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大责任的新时代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融合难度较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的文化沃土,将其融入《概论》课程教学是保障中华文化连续性发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歌赋、传统习俗、哲学思想等均涵盖其中。思政课教师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细致甄别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并进行系统梳理,教学内容融合难度较大。中秋月儿明,不能仅讲吃月饼习俗,更应引导学生领悟“月圆人团圆”背后所承载的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严谨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为显著特征,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受损害,又要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自己学的专业没关系,对传统文化理解存在偏差。例如,老师讲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关系,有些同学连“天下大同”是什么意思都不清楚,自然理解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文化渊源,也感受不到这个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概论》课任课老师想把“第二个结合”落实好,就得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课堂吸引力,引导学生多琢磨、多思考。但说实话,现在很多老师上课还是老一套,基本就是站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缺少互动和体验。老师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形式也很单一,点到即止,没有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开展小组讨论,更没有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讲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时,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念理论,不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进行分析,也不组织学生模拟情景表演,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些道德观念好在哪,更不会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联系起来思考。结果就是,学生听完课还是一头雾水,老师想教的东西没教进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概论》课任课老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从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等经典文化中寻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的部分,为教学内容的优化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在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教师可引入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结合《庄子》中“天地与我并生”的论述,同时对照恩格斯关于“人类不可过度沉溺于征服自然”的警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早有生态智慧的深刻洞见。这种古今思想的对照,不仅能揭示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环保理念的历史延续性,更可凸显其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问题的哲学根基。以贵州高校为例,《概论》课任课老师应注重挖掘贵州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实地探访遵义会议会址,让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贵州革命实践的创造性结合;还可引导学生考察侗族鼓楼的“款约碑”,阐释侗族“风雨同舟”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
   2.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任课老师要将挖掘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先当“文化侦探”。例如,讲民主思想时,用《孟子》“民为贵”对接“全过程人民民主”;讲生态文明时,把《齐民要术》里的可持续耕作智慧与“双碳”目标挂钩,让课本知识沾着历史露水。以贵州高校为例,教师在教学《概论》课程时要打“地域牌”,用贵州苗绣非遗传承人龙禄颖创新苗族纹样的故事,说明传统工艺如何嫁接现代设计理念,带学生去青岩古镇看明清书院遗址,讲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如何影响当地客家人耕读传家传统,再联系新时代“知行合一”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让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景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运用案例教学法
  老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全面依法治国”时,任课老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古代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异同,思考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如何借鉴和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从而加深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解。
   2.开展小组讨论法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围绕“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儒家的‘义利之辨’”等话题,学生分组扮演“古代儒商”与“现代企业家”,用贵州“老干妈陶华碧”先富带后富案例,辩论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平衡。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思想碰撞中更好地掌握“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知识,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能力。
  3.实施实践教学法
  以贵州高校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贵州省博物馆、长征主题的“红飘带”展馆、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会址等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红色记忆的地方,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贵州实践成果,这些真实的故事比课本更鲜活,学生们更容易记在心里。此外,教师还可以统一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对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蜡染、地戏、皮影等非遗手艺,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长见识又涨知识。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载体和形式
  1.利用线上教学资源
  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和整合与“第二个结合”相关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如慕课、超星、在线讲座、学术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推荐学生观看知名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在线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的深入解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讨论、答疑等活动,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开发校本教学资源
  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地域文化优势,《概论》课任课老师可以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以贵州理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道桥专业为例,教师可以把贵州世界级大桥当案例,编本《大桥里的中国智慧》校本教材,让学生既学工程原理又习文化传承。图书馆可以举办“当马克思遇见王阳明”主题展,把哲学原理和阳明心学传统对照着展示。高大上的理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就像把课堂搬到了吊脚楼和桥墩上,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领会理论的生机盎然。
   3.整合社会教学资源
  学校层面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整合社会教学资源,为《概论》课程教学营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文化机构等进行实习、调研和志愿服务,带学生去老字号酒厂看看传统工艺怎么用现代科技改良,到社区帮忙做红色文化宣传活动,甚至去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结语
  进行“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既要守住思政课的魂,又要接上年轻人的地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概论》课任课老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模式,将“第二个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边教边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股绳”拧得更紧,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挺膺担当。
  基金项目:2023年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2023YBXM03)。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