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着力培养造就高校一流科技创新团队
张启平
文章字数:5635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纵深化立体化培养造就一流科技创新团队的时代命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理应加强建设,践行科技创新使命担当,努力向高水平一流科技创新团队迈进,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1](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决定》将“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内容。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和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创新人才的集聚地,重大技术突破的主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深厚的科技创新潜能储备,同时汇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团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已成为我国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职能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挺膺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责任、智慧贡献和动力赋能,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努力纵深化立体化培养造就一流科技创新团队。
   一、聚才引智,赓续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力量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就卓越创新人才的天然优势优质高地。《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做好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坚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高质量赓续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结构化、梯队化配置,推动个体人才“高峰”向群体人才“高地”集聚。
  第一,注重青年创新人才储备。《决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周密规划团队科技创新目标方向,绘制科研创新人才资源体系精进和高潜质青年创新人才储备蓝图。以厚筑团队强劲创新势能为牵引,针对性地发掘、储备和托举国内外思维悟性高、创新欲望强、执行能力佳的青年科技人才,赓续科技创新团队的后备人才力量,构筑高潜质青年创新人才“蓄水池”。
  第二,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高度[2]。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要集成团队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智力资源,依托高校关键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围绕战略新兴领域和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着眼于担纲领衔重大科研任务攻关,不断培养塑造具备智力敏捷性、前瞻敏锐性和思维颠覆性特质的高水平拔尖创新急需人才力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孵化器”。
  第三,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当前全球处于人才转移活跃期,高校要发挥对外合作交流窗口优势,打造一流创新人才“强磁场”,创新拓展全球招才引智渠道,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量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等卓越人才,发挥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厚的学术涵养、丰富的科研阅历、独到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宽广的前瞻视野等学术优势与团队既有创新人才力量有效衔接产生的集聚效应,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动能跨越式提升。
  二、整合衔接,筑牢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作根基
  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等结构性问题,《决定》作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的战略部署。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积极引导支持本校科技创新团队参与构建各类创新资源力量有机耦合、双向赋能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生态。通过优质科技创新协作资源的布点、建链、固网,融入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
  首先,培育整合创新协作资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立足科技创新战略定位和创新目标,培育多方位的优质创新协作资源网络,策划与高能级科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高端科技力量建立体系化、规模化的实质性创新协作,发挥团队各种内外部创新资源聚合交互形成的叠加优势,瞄准基础科学难题和工程技术瓶颈进行联合攻关,激发创新资源和智慧碰撞产生高能级的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加速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进程。
  其次,依托创新联合体的契机。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协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高校作为共建创新联合体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化与产业界、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对创新联合体发挥支撑作用。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基于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规划,积极把握依托高校参与共建创新联合体格局契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策划与创新联合体战略定位、攻关方向和联合体合作成员优势特色相契合互补的方案,融入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体系。
   三、主动变革,转换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范式
  范式(paradigm)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The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提出的术语,书中对范式的阐释为: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问题如何组织、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要素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也就是说,科研范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会经历周期性的革命和更替。科研范式转换的契机源于前范式无法有效解决当前科学问题进而导致新范式的产生[3]。科研范式一旦转变,科学家思考问题和观察世界的方法亦会随之改变。在科技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科学范式的概念不断泛化。广义上的科研范式是指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性途径或模式,它是在某个学科内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套理念性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研究路径、研究工具、技术路线、实践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人类进入现代科学研究时代以来,经济社会环境加速变迁,科研范式与时俱进,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发展历程,实验科学范式、理论科学范式、计算科学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等迭代演进,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也不断更新。历史的实践证明,科研范式的变革会引起“蝴蝶效应”,诸多科研组织方式的微小变化,实则会层层递进、叠加,最终带来反常识的颠覆性创新效果。科研范式的变革会最终带来颠覆性创新效果,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成就于科研范式转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致力向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必须培育科研范式转变的意识,抢抓科技创新范式转换主动权。
  一方面,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当前世界已步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增强。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技前沿。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解决复杂问题。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必须勇于突破学科间的疆界束缚,推动多学科智慧相互渗透,综合塑造由多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会聚耦合形成的共同概念和话语体系。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以知识大融通为核心内涵,推动学科生态体系内部的“裂变”与学科间的“聚变”,塑造学科之间、学科簇群之间以及学科内外联动的创新生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另一方面,注重科研范式数字化转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涌现,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需求。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手段和交互平台,使得科研范式向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积极培育数字思维、数字素养和数字化的科学探索活动组织方式,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构建网络化科研交互平台和科研资源库,实现智能化、高效化和精准化的科技创新资源收集、管理、分析、交换、共享和协同,全面革新科研活动方法、流程、工具和协作模式,加快科研范式数字化转型。
   四、厚积薄发,培育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策源潜力
  创新策源是指“从无到有”催生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科技创新的策源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跃式的,不可能从已有共识中演绎出来,需要培育破坏性的、超逻辑的革命性科学思维[4]。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致力向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必须注重蓄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储备。
  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决定》提出:“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活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基础之上。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处于密集期、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原创性基础理论和颠覆性技术加速迭代涌现,科技创新呈现出基础研究资源有组织集聚、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复杂基础理论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基础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思维随意性、过程长期性和结果不确定性的特质,因此基础研究创新通常耗时长、风险高、难度大,往往不能立竿见影。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要建立健全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注重营造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基础科学原始创新策源氛围,涵养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精神,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融入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格局,穷理探源,厚积薄发,发挥“从0到1”科技创新策源的强大基石和引擎作用,锤炼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成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提供创新策源潜力支点。
  二要积极参与构建创新策源联盟。创新策源联盟通过实现创新研发策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创新研发策源活动的协同参与、创新研发策源成果的共享共用和创新研发策源体系的共建共治,从而以创新研发策源成果的主动溢出而惠及科技进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关键战略科技力量,要积极参与构建组织化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策源联盟,围绕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无人区”。
  三要积极依托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作为前沿性、战略性基础研究活动的承载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往往承担着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置的重要责任。在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大科学装置发挥着重要的创新策源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要积极参与大科学装置发起的大科学计划项目,瞄准颠覆性技术、原创性科学成果,长期开展重大战略任务的体系化、建制化的科研攻关。
  五、顶天立地,锚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发志向
  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敢于探索未知问题,在关键环节领域取得原始创新成果,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所谓“立地”,就是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培养造就一流高效科技创新团队,要致力科技创新“顶天立地”谋篇布局。
  其一,科技创新要向未来看。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注重科技发展的前瞻预见,结合时代发展大势,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成体系发掘探索创新领域内科学未知问题,超前谋划部署,提前入局,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其二,科技创新要朝尖端走。尖端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随着世界科技创新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尖端科技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积蓄深厚的创新动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敢闯敢试,砥砺前行,集合精锐力量进行源头理论和核心技术攻关,以钉钉子精神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努力实现尖端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其三,科技创新要往实里做。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围绕学科细分领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内发挥学科、人才、项目、平台引领优势,对外整合互补融合、联动支撑的创新资源圈层,构建适应内生动力和外部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的创新机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精准发力,着力为解决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人类科学、文明发展实践中的痛点堵点卡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7-22(01).
  [2]虞宁宁,刘承波,李仲浩. 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原则[J]. 中国高教研究,2024,40(03):36-44.
  [3]王彦雷.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校有组织科研范式革命[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03):34-43.
  [4]赵东元. 更好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国家队”和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24,(17):1-3.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科研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