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跨越国界的精神之光——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内涵、价值、现状与路径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云霞
文章字数:4187
  引言
  孔繁森出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中华传统文化、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在此深度交融,共同滋养着这片人文沃土。不畏艰险、包容开放的文化基因和高尚品格,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孔繁森的精神血脉,展现在他两次主动援藏的抉择上,展现在他对藏族群众的赤诚关怀中。孔繁森用一生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一崇高信念,最终铸就了跨越时代的孔繁森精神。
  从1994年孔繁森同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到2021年孔繁森精神经党中央批准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今的孔繁森精神历经实践检验,早已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下,我国国际传播实践正从“文化输出”向“价值共鸣”转型。在此背景下,孔繁森精神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涵,高度契合世界各国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正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亟待开发的宝贵矿藏。
  一、孔繁森精神的核心内涵
  (一)坚定信念与忠诚奉献:共产党人精神丰碑的永恒底色。孔繁森不惧高原高寒缺氧、交通闭塞的恶劣环境,两次主动请缨援藏,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诗句。其中,在阿里地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全地区106个乡镇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他踩着泥泞山路深入牧民帐篷问诊送药,顶着凛冽寒风为辍学孩童筹措学费,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冻得皲裂的双手托起希望,用生命诠释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世界得以透过孔繁森“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活事迹,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书写的人类共同价值答卷。
  (二)一心为民与大爱无疆:东方民本思想的当代注脚。孔繁森“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民惟邦本”的千年传承,更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些“以人民为中心”,饱含“人文关怀”的事迹,与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2022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次会议、2023年6月全球治理高端论坛等关注的“弱势群体保护”理念遥相呼应,所展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持久坚守。
  (三)艰苦奋斗与开拓进取:破解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在西藏阿里地区,孔繁森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恢复了郎久地热电站,推动建立了年产值上亿的山羊绒梳绒厂等项目建设,在艰苦的高原环境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增长37.5%,将“缺氧不缺精神”从口号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这种在困境中突破的勇气,既延续了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传统,又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攻坚的革命担当。
  (四)清正廉洁与克己奉公:超越国界的政治伦理典范。孔繁森在西藏用生命书写的清正廉洁与克己奉公,已成为超越国界的公共精神典范。他工资微薄,但宁可身穿打满补丁的衣物,也要收养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甚至不惜为此去卖血供养孩子读书和生活,去世时身上只有8.6元钱,真正做到了一片真心为人民,廉洁奉公照乾坤,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刻在基因里的使命。
  二、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一)塑造文明新标识,重构文化话语权。孔繁森精神既承载着“民惟邦本”的传统智慧,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价值——这种双重基因使其天然具备跨文明对话的潜质。通过将孔繁森一心为民的事迹与国外的奉献精神对比叙事,能让海外受众看见不同文明在此产生的共鸣。这种价值相通性,既为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又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精神纽带,帮助中国在全球文化价值中获得更精准的定位,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架设文明对话桥,推动多元共生。“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通过孔繁森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核心问题。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民族解放运动等差异,形成了文明对话的现实障碍。但孔繁森的无私奉献与特蕾莎修女的慈善实践以及曼德拉总统的反抗压迫等精神虽然身处不同文明,但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对外传播孔繁森精神也为中国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成果创造契机。当海外受众从不同角度解读孔繁森精神时,其多元视角能促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实现与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图景。
  (三)破解治理新难题,贡献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面临信任危机、发展失衡等困境的当下,孔繁森精神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参照。他“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实践智慧,可为发展中国家破解贫困与环境矛盾提供思路;其“以心换心”的群众工作方法,对解决社区治理碎片化问题具有借鉴意义。这种精神传播不仅是价值观的传递,更是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可供全球借鉴的行动方案,助力构建更公平、更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现状
  (一)破茧而出的传播新局。在当前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实际影响力仍存在明显落差。这其中有西方长期对中国缺乏了解和理解而形成的偏见,也有自身对外传播力度不足造成的短板。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的革新、跨国主体的联动以及学术译介的突破,正从实践场景到理论维度,对共同构建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立体新格局提供了全新可能。
  在数字时代,AI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新技术为国际传播注全新动能。短视频、文案等简短、简单创作,就能赋予传统故事当代生命力。海外中资企业通过深度参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活,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更深入了解,有望成为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桥头堡”。此外,在华外资企业也成为国际传播的隐性纽带。许多外资企业对中华文化同样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进行引导,也有望成为孔繁森精神在其国内以及母公司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学术界是孔繁林精神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目前,国内有关孔繁森同志的文艺作品和科研成果基本都以汉语为主体,鲜有外文版。2024年,《大爱传奇:孔繁森》双语版的出版发行,是国内首部被译介到海外的讲述孔繁森故事的文学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世界有了更多机会读懂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使命。
  (二)迷雾中的传播困境。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部分海外受众会将孔繁森的“奉献”简单解读为“牺牲自我”,忽视其背后“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这种差异会让部分海外受众“看得到故事,读不懂内涵”。此外,加上西方的一些不实报道也会严重影响孔繁森精神的国际传播效果。客观地讲,传播途径很多,但都未形成体系,仍以中国官方媒体与学术活动主导的文化输出为主,国外的主动传播还很少;海外中资企业的传播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外资企业的桥梁作用也需更积极的引导;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衔接仍显不足,离“入脑入心”的国际传播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四、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的路径
  (一)深化文化对话,搭建共情桥梁。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共建,本质在于打破“单向展示”与“文化独白”的认知壁垒,建立双向流动的文化交互体系。借助“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平台,既将孔繁森精神的文化符号推向国际,又通过挖掘当地文化中与奉献、担当等相似的价值内核与国际传播形成呼应,让文化交流成为中外文明“双向奔赴”的动态过程。通过联合国内外高校、智库开展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同时引导发挥海外中资企业与在华外资企业的独特作用,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国际传播。
  通过将孔繁森真实的故事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孔繁森式”民生项目(如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站建设等)进行对比交流,传播孔繁森“因地制宜谋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理念;通过观看纪录片、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孔繁森“跑遍阿里乡镇”“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崇品格从“故事”转化为“身边的实践”。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的多元对话网络,向世界展现“奉献”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逻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更大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二)构建人才梯队,夯实传播根基。跨文化传播的效能提升,本质在于突破国际传播人才瓶颈对传播实践的制约。国际传播的深度拓展,最终要落脚到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环节。可通过高校开设《中国精神国际传播》《跨文化叙事策略》等交叉学科课程,专家授课,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媒体机构、文化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国际传播项目的实操机会。针对在职人员,定期组织“国际舆情分析”“多语种传播技巧”等专题培训,提升其应对复杂国际舆论环境的能力。此外,通过设立“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奖学金”以及“科研基金”等,吸引海外青年学者、媒体人主动参与研究与传播。
  (三)强化舆论引导,塑造话语优势。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争夺,在于构建“回应—引导—共鸣”的舆论生态闭环。面对国际舆论场的认知偏差与议程设置挑战,亟待建立系统化的舆论引导机制。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国际舆情监测平台,实时追踪海外媒体、社交平台对孔繁森精神的讨论动态,遇到曲解言论时,不能只靠官方媒体“单打独斗”,要让专家、当事人、海外友好人士都成“发声员”。另一方面,主动设置议题,围绕“孔繁森精神与全球减贫”“基层治理的中国经验”等国际关切话题,策划系列深度报道与评论,将精神传播与国际热点相结合,引导海外受众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正向话语生态。
  结论
  当雪域高原的赤子之心通过国际传播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当海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深度报道仍多依赖西方智库的二手解读,存在主观或客观的片面时,孔繁森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文明“民惟邦本”的千年智慧在当代“以人民为中心”治理实践中焕发新生的见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通过构建“文化共情—价值共鸣—实践共识”的传播链条,加强孔繁森精神的国际传播,将其嵌入国际社会的认知框架,既能展现东方文明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重塑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战略支点,更昭示着人类携手同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
  基金课题:2023年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专项“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国际传播路径研究”(编号:2023-KFSZ-13)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