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朱江丽
文章字数:2697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主要课程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及维修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深化产教融合强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深度协同,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推进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探索关系到能否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困境,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突破口。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可行路径。期望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及相关工科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智能化、网络化转型,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迫切需要能够理解复杂系统、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及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然而,审视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点未能及时吸纳行业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相应的新规范、新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真实工作岗位需要。企业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培养,这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成了必须。深入分析现有课程体系还能发现,不同课程模块之间,尤其是机械、电子、控制等原本分属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界限划分得过于清晰,未能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度交叉融合的特性,从而限制了学生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去分析、调试、维护的能力发展。这种培养模式与企业期望毕业生能快速上手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敏捷响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框架。这要求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点培养学生设计规划、安装实施、运行调试、维护保养以及故障诊断等综合职业能力。为此,改革必须推动机械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领域的深度交叉与有机融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储备和思维模式更加贴近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真实规格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必须遵循几个关键性原则:一是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脉搏,即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需要充分吸纳并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真实技术发展动态、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二是必须将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学生同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这些原则的落实是保障改革取得实效、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根本。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一)构建校企“双元育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双元”育人指的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的职业和校本合作活动,学校和企业各为一元分工协作,使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形成有机对接,从而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需要主动邀请行业龙头企业、代表性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岗位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技术发展趋势、实际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转化为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和技能训练点。企业应积极参与课程内容设计,确保课程内容能够真实反映产业现场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有效避免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为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上,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先进设备设施和资深技术人才资源将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直接安排在企业现场进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学生最新的工艺技巧和现场经验;学校的专业教师则需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技术发展动态,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情境、技术标准和职业文化,有效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职业胜任力。
  (二)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紧密融合在同一个教学单元和教学情境之中。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实践项目,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点、操作技能点和职业素养要求自然融入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项目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明确的任务目标,边学理论、边动手操作、边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具体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一个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一个自动化小系统的设计改进等任务进行分组协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实施、测试验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并动手实践;同时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方案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规范性、团队协作表现等,从而为其后续的学习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持续改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应当注重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引入企业、行业、学生等多方评价主体,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视角。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其评价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邀请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对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发展潜力的跟踪评价,并定期收集企业对课程内容、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在校内,除了教师评价,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估自身能力发展,结合多元评价信息,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基于评估分析结果,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并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具体包括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调整,以及教学资源的补充或评价标准的修订等,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三、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以校企“双元育人”为导向重塑课程体系、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贯穿培养全程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三条路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增强其解决复杂机电系统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后续研究可探索更紧密、长效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动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课题项目:“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项目
  作者单位: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