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多维共振与价值赋能:
新时代安徽革命精神的内核与实践效能
沈婷婷
文章字数:2568
  摘要:新时代安徽革命精神既传承红色基因,又凝练当代实践智慧。本文从“薪火相继、创新驱动、攻坚克难、开放融合”四个维度解析其内核,揭示“符号重构-制度嵌入-主体赋能”三重转化机制,阐明其在凝聚发展共识、重塑文化认同、激活主体动能方面的时代价值,为区域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范式。
  关键词:安徽革命精神;新时代;内核;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1]诠释安徽革命精神的深厚底蕴。这片红色土地孕育的精神谱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到新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始终随时代演进不断丰富。新时代安徽革命精神以“薪火相继、创新驱动、攻坚克难、开放融合”为内核,在实践中实现历史资源向现代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一、四维内核:新时代安徽革命精神的核心架构
  (一)薪火相继:红色记忆的当代活化
  安徽以创新形式打破红色教育的时空壁垒,构建历史与当代的精神联结。合肥延乔路通过互动式光影装置、烈士家书二维码墙,将1.2公里的道路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课堂,纪念日期间日均访客量峰值超3000人次,成为城市红色地标。皖南事变纪念日的“云上献花”活动,借助H5交互程序和“虚拟见证人”AI系统,实现百万级参与量,让历史对话更具沉浸感。此外,“大别山红色路线”“江淮英烈”小程序等项目,推动革命传统从静态叙事向动态传承转型,有效破解代际传承难题。
   (二)创新驱动:科创高地的精神密码
  从农村改革到科技突围,创新始终是安徽的精神底色。40多年前,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天下先”,以“生死契约”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起点。新时代,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攻克可控核聚变技术,用“追太阳”的执着诠释创新内涵;“科大硅谷”打破学科与地域界限,构建“研发在上海、转化在芜湖”的协同模式,如2024年,芜湖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进程中,成绩亮眼。截至12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3.15亿元,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愈发紧密。
  (三)攻坚克难:困境突破的精神锻造
  安徽革命精神在生存挑战中铸就脊梁。1929年立夏节起义中,金寨革命者以“木炮攻城”的智慧突破绝境;新时代脱贫攻坚中,金寨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建成全国首个集中连片光伏扶贫电站群。7年间,全省几十名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他们以“白天丈量土地,夜晚核算数据”的攻坚精神,将革命年代的献身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四)开放融合:长三角语境下的精神升级
  安徽以长三角一体化为支点,将地理区位劣势转化为开放枢纽优势。芜湖首创“飞地经济共同体”,与沪杭共建12个联合创新中心,形成“前端在皖、中枢在沪杭、市场在全域”的产业架构;三只松鼠依托长三角供应链,打造“坚果云工厂”,推动安徽农产品加工值在长三角占比持续提升。政策层面,安徽与沪苏浙协同制定区域规划,交通领域构建高密度高铁网络,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通。
  二、价值赋能:精神动力的实践转化路径
  (一)三重转化机制:从历史资源到治理效能
  1.符号重构: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符号重构是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红色符号体系。安徽运用AR技术复原大别山革命遗址,开发“云游皖西”虚拟展馆,推动徽派建筑与革命元素融合;短视频平台以年轻化叙事制作“红色记忆”系列作品,实现革命故事的当代传播,如“延乔路”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让精神内核突破代际圈层。
   2.制度嵌入:治理体系的系统整合
  制度嵌入是关键环节,构建立体化制度保障:立法层面出台《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建立全省红色遗址数字档案;行政层面设立“红色治理”联席会议,统筹多部门协同;经济领域推出科技创新税收优惠,带动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干部选拔引入“精神指数”评估,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必修课程,形成“制度-人才-发展”闭环。
   3.主体赋能:价值认同的实践激活
  主体赋能是核心路径。通过构建“教育-研究-产业”三维赋能体系发挥作用。在教育层面,综合运用展览、座谈会、专题片等形式讲好安徽红色故事;在研究方面,如依托金寨干部学院“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在产业领域,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如金寨大湾村4A级景区),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红色文化带动绿色生态发展。
   (二)时代价值:三维效能的协同释放
  1.共识凝聚:激发集体奋斗动能
  安徽革命精神为重大战略提供价值引领。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科研团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聚焦信息、能源等四大领域,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20项,培育新质生产力企业37家,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攻坚合力。
   2.文化重构:筑牢地域精神根基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下,安徽革命精神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标识。通过梳理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等谱系,打造“红色皖军”文化品牌,全省红色景区年均接待游客数年攀升,唤醒民众对地域历史的情感共鸣,构建起“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中走去”的文化自信。
   3.动能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样本
  精神赋能催生实践创新: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全省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00个;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时长年均增长23%,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建格局。
   三、结语:精神谱系的现代性转换启示
  “精神是一个政党的灵魂,也是政党前进的动力。”[2]新时代安徽革命精神以“四维内核”构建价值坐标,通过“三重机制”实现历史资源与现代治理的共振,在凝聚共识、重构文化、激活动能中展现实践效能。这一转化既对接国家战略,又融入百姓生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提供了“精神-制度-实践”的完整链条。“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3]未来,需持续深化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让革命精神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释放能量,为安徽现代化建设注入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4-28(1).
  [2]田青刚.大别山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197.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3.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百年安徽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编号:AHSKQ2022D084)阶段性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