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探索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文章字数:1524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时代,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显著复杂性。辖区内组织形态多元、分布广泛,涵盖国企、集体企业、私企、社区、村组等,其发展诉求与利益关系交织。如何满足各方需求、平衡利益格局、凝聚共识,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打好“一个基础”:筑牢组织根基。组织建设是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定海神针”,需从三方面筑牢根基。1.建好架构,织密网络。结合农村党建实际,以地域为标准,先组建网格化区域党建小组,再划定网格化区域党支部。选配党建指导员,明确权限职责,负责日常党建与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工作全覆盖、无死角。2.建好组织,应建尽建。全面排查登记辖区内所有注册组织的党员信息。对符合条件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政工干部主动上门采集信息,及时报批成立党(总)支部,同步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实现“家”有党员、党员有“家”。3.建好抓手,服务赋能。结合各类组织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如由乡镇统筹,免费为网格成员组织提供消防演练与安全检查、安全知识培训、税收政策讲解等服务。这些资源单个组织获取难、成本高,乡镇统筹提供,使服务成为凝聚人心、深化认同的有力抓手。
二、强化“两个意识”:深化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工作的“导航仪”。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思想相对保守、乡土意识浓厚等,这既是难点也是切入点。1.强化“属地”意识。引导党员职工树立对所工作生活地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适当弱化单一的“隶属”意识(特指党组织关系)。通过教育宣传,让党员认识到:无论关系归属,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之地就在脚下热土。立足岗位、融入当地、担当作为,才能树立标杆、影响群众、带动发展。2.强化“服务”意识。以优质服务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结合农村需求推出务实举措,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传递服务理念。抓住“服务”这一“牛鼻子”,才能激发活力、凝聚人心。以网格化为载体,通过示范引领、活动牵引,将服务意识“波浪式”传递给每位党员,做好信息对接共享,为工作长效铺路。
三、统筹“三个结合”:坚持探索创新。探索创新是工作的“推进器”。需争取上级支持与群众配合,转化党的优势,农村基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争取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服务对象的配合和协助,才能有效发挥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找准“开关”和“总阀”是关键,核心在做好“三个结合”。1.结合中心重点。工作必须围绕“任务”与“问题”:“任务”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乡镇中心和基层组织发展重点;“问题”即如何教育引导党员群众主动贡献力量。二者统一是发力点,需挖掘网格党员潜能特长,推动任务落地。2.结合农村特点。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党员群众真实想法需求,跟踪政策落实效果,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策略。把握农村重情感、重人情特点,采取上门走访、互助帮扶、屋场恳谈等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增进情感联结,让工作有温度、易接受。3.结合需求热点。深入研究农村发展瓶颈、农业困难、农民烦心事,关注舆论热点。广泛开展调研走访。对就业养老等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对征地补偿、邻里矛盾等热点问题,及时化解防激化。找准后精准施策,协调各方合力解决群众难题。工作者需“吃透上级精神、摸清基层实情、精准协调环节”,实现最佳效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唯有守正创新,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才能适应新形势。而提供便捷服务、落实任务,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团结奉献的政工队伍。队伍的稳定活力决定工作深度,其精神面貌是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建强队伍、夯实基础、创新方法、用心服务,方能使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在乡土大地上焕发生机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霍邱县潘集镇人民政府 贾仁军)
一、打好“一个基础”:筑牢组织根基。组织建设是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定海神针”,需从三方面筑牢根基。1.建好架构,织密网络。结合农村党建实际,以地域为标准,先组建网格化区域党建小组,再划定网格化区域党支部。选配党建指导员,明确权限职责,负责日常党建与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工作全覆盖、无死角。2.建好组织,应建尽建。全面排查登记辖区内所有注册组织的党员信息。对符合条件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政工干部主动上门采集信息,及时报批成立党(总)支部,同步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实现“家”有党员、党员有“家”。3.建好抓手,服务赋能。结合各类组织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如由乡镇统筹,免费为网格成员组织提供消防演练与安全检查、安全知识培训、税收政策讲解等服务。这些资源单个组织获取难、成本高,乡镇统筹提供,使服务成为凝聚人心、深化认同的有力抓手。
二、强化“两个意识”:深化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工作的“导航仪”。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思想相对保守、乡土意识浓厚等,这既是难点也是切入点。1.强化“属地”意识。引导党员职工树立对所工作生活地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适当弱化单一的“隶属”意识(特指党组织关系)。通过教育宣传,让党员认识到:无论关系归属,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之地就在脚下热土。立足岗位、融入当地、担当作为,才能树立标杆、影响群众、带动发展。2.强化“服务”意识。以优质服务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结合农村需求推出务实举措,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传递服务理念。抓住“服务”这一“牛鼻子”,才能激发活力、凝聚人心。以网格化为载体,通过示范引领、活动牵引,将服务意识“波浪式”传递给每位党员,做好信息对接共享,为工作长效铺路。
三、统筹“三个结合”:坚持探索创新。探索创新是工作的“推进器”。需争取上级支持与群众配合,转化党的优势,农村基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争取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服务对象的配合和协助,才能有效发挥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找准“开关”和“总阀”是关键,核心在做好“三个结合”。1.结合中心重点。工作必须围绕“任务”与“问题”:“任务”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乡镇中心和基层组织发展重点;“问题”即如何教育引导党员群众主动贡献力量。二者统一是发力点,需挖掘网格党员潜能特长,推动任务落地。2.结合农村特点。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党员群众真实想法需求,跟踪政策落实效果,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策略。把握农村重情感、重人情特点,采取上门走访、互助帮扶、屋场恳谈等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增进情感联结,让工作有温度、易接受。3.结合需求热点。深入研究农村发展瓶颈、农业困难、农民烦心事,关注舆论热点。广泛开展调研走访。对就业养老等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对征地补偿、邻里矛盾等热点问题,及时化解防激化。找准后精准施策,协调各方合力解决群众难题。工作者需“吃透上级精神、摸清基层实情、精准协调环节”,实现最佳效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唯有守正创新,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才能适应新形势。而提供便捷服务、落实任务,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团结奉献的政工队伍。队伍的稳定活力决定工作深度,其精神面貌是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建强队伍、夯实基础、创新方法、用心服务,方能使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在乡土大地上焕发生机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霍邱县潘集镇人民政府 贾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