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宿州深耕高技术制造业助力转型升级
文章字数:1126
近日,安徽省首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名单揭晓,宿州市安徽雪龙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TFT级三醋酸纤维素棉浆(CPT3-10)成功入选。这款实现国内液晶显示屏偏光片关键原料自主可控的产品,打破了美国公司长期垄断局面,标志着宿州在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宿州市将高技术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1月至5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位居全省首位,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8个百分点。
政策赋能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宿州市常态化开展高技术领域“两重”“两新”项目谋划储备,实施金融支持科创“共同成长计划”,统筹做好政策解读、项目推送、融资对接等工作,推动制造业贴息、皖北贴息资金“直达快享”。市政府出台的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13条科技创新政策占惠企清单三分之一以上,构建起从研发投入到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近三年累计拨付科技创新资金2.1亿元,培育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03家,迈瑞医疗、佳力奇复材等龙头企业年营收翻倍增长。
平台集聚为产业升级搭建载体。宿州积极融入全省新兴产业“双招双引”2.0版攻坚战,持续推进“发展5大主导产业,转型提升5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12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工程,做大做强砀山县医疗器械集群、宿州市经开区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推动实施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宿州市高新区低空智能制造装备等重大项目。与航天科工二院、北理工、奇瑞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开展常态化对接,让创新资源在宿州加速汇聚。目前,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宿州基地正式签约,中国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浙江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等高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宿州市建立梯度培育体系,从规上企业中筛选培育对象,构建从省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企业再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通道。聚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安徽省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先进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机制,佳力奇复材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自动铺丝成型技术、伊维特电子气体材料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人才支撑为创新发展凝聚合力。宿州创新推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位一体招引模式,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设立4家驻外人才工作站,举办“百名博士宿州行”活动,与中国矿业大学签订博士后引育合作协议,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团队达成合作意向,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通过评选科技创新贡献奖、选派“科技副总”、给予人才生活补贴和奖励等举措,全市尊才重才、鼓励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何雪峰)
今年以来,宿州市将高技术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1月至5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位居全省首位,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8个百分点。
政策赋能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宿州市常态化开展高技术领域“两重”“两新”项目谋划储备,实施金融支持科创“共同成长计划”,统筹做好政策解读、项目推送、融资对接等工作,推动制造业贴息、皖北贴息资金“直达快享”。市政府出台的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13条科技创新政策占惠企清单三分之一以上,构建起从研发投入到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近三年累计拨付科技创新资金2.1亿元,培育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03家,迈瑞医疗、佳力奇复材等龙头企业年营收翻倍增长。
平台集聚为产业升级搭建载体。宿州积极融入全省新兴产业“双招双引”2.0版攻坚战,持续推进“发展5大主导产业,转型提升5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12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工程,做大做强砀山县医疗器械集群、宿州市经开区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推动实施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宿州市高新区低空智能制造装备等重大项目。与航天科工二院、北理工、奇瑞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开展常态化对接,让创新资源在宿州加速汇聚。目前,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宿州基地正式签约,中国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浙江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等高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宿州市建立梯度培育体系,从规上企业中筛选培育对象,构建从省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企业再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通道。聚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安徽省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先进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机制,佳力奇复材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自动铺丝成型技术、伊维特电子气体材料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人才支撑为创新发展凝聚合力。宿州创新推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位一体招引模式,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设立4家驻外人才工作站,举办“百名博士宿州行”活动,与中国矿业大学签订博士后引育合作协议,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团队达成合作意向,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通过评选科技创新贡献奖、选派“科技副总”、给予人才生活补贴和奖励等举措,全市尊才重才、鼓励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