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的一些误区
文章字数:705
  近日,部分省份报告多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相关部门也发布了风险提示。由于大家对米酵菌酸的特性不了解,在预防过程中常存在一些误区,认清这些误区,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对有效防范米酵菌酸中毒至关重要。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的常见误区
  误区1“米酵菌酸中毒高危食品主要是家庭自制发酵米面制品,非发酵食品风险不大。”
  事实:历史上,酵米面制品和变质鲜银耳是我国米酵菌酸中毒的主要原因食品。但2018年以来,发生多起由未经发酵的湿米粉制品(如河粉、粿粉)、湿淀粉制品(如凉皮)和泡发不当的黑木耳导致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这些食品虽然未经发酵,但都有一个长时间浸泡的过程。
  误区2“自制发酵食品(如酸汤子、吊浆粑、糯米面汤圆等)只要按传统方法做就肯定安全。”
  事实:传统方法并不等于安全方法。家庭自制发酵米面制品的环境(温度、湿度、卫生条件、原料、用水等)很难精确控制,容易给椰毒假单胞菌生长和产毒创造机会。近年来多起严重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如东北酸汤子中毒致多人死亡事件)均源于家庭自制。
  误区3“闻起来没异味、看起来没发霉就是安全的。”
  事实:这是最大的误区!米酵菌酸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这种细菌在污染食物初期,食物可能没有明显的腐败迹象(如发霉、变味、变色),等到食物出现明显变质时,毒素含量可能已经非常高。许多中毒案例都发生在食用看似“正常”的米面制品或木耳上。另外,酸汤子等发酵食品本身就带有酸味,很难通过感官判断是否变质和含有米酵菌酸。
  误区4“高温烹饪就能彻底破坏毒素。”
  事实:米酵菌酸非常危险的原因之一是它极其耐高温。普通的烹饪方式(如煮沸、蒸、炒)无法有效破坏其毒性。即使经过长时间高温处理,毒素仍然存在并可能引起中毒。
  (郭云昌韩海红杨策)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