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探访安徽创新馆闪耀在巢湖之滨的“创新明珠”
文章字数:1688


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云谷路299号,一座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群矗立在巢湖之滨,这里是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也是安徽创新发展的引领性工程。自成立以来,它不仅汇聚了超过2500件安徽尖端科技展品,更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突破1600亿元。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科技殿堂,亲身感受科技创新给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
步入安徽创新馆,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技世界。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这里不仅展陈着安徽重要的创新成果,更成为连接科技与市场的重要桥梁。馆内展厅设计现代简约,以互动体验为主,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在展厅中,记者看到了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和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的模型,这些代表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成果,彰显了安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安徽的科技实力,更让普通民众有机会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状况。
转化引擎,破解“死亡之谷”
“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需要专业桥梁。”这是安徽创新馆的核心密码之一。作为全国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平台,这里独创了“前店后坊”模式:1号馆展示引流,2号馆重点体现成果交易转化功能;3号馆着重体现对接服务功能。每隔固定时间,馆内都会举办安徽“双创汇”、安徽科技大市场月度交易会等系列活动,做到“线下月月有活动、线上天天有交易”。
安 徽 科技大市场公司是这套系统的运营核心。2020年9月,按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的思路,在安徽创新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国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双轮驱动,将服务网络延伸至市县基层。在六安,科技服务直通车开进园区;在合肥,举办“座谈交流+实地走访+路演推介”的专场活动,为省内外高校专家团队科技成果牵线搭桥。破解转化难题的关键在人。创新馆通过建立技术经理人“市场信用积分制”,将实战业绩作为考核标准,近3900名经专业培训的技术经理人活跃在全省,他们懂科技、通市场、会谈判,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架起高速通道。
目前,安徽创新馆已布局建设16个分市场,举办以“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690 余场,挖掘汇聚国内外科技成果2.3万余项,挂牌、转化科技成果3700余项(含推动科技成果团队在肥成立公司351家),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1600亿元,展示安徽自主创新成果2500余件,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74万人次。
科普革命,播撒创新种子
安徽创新馆不仅展陈安徽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也是重要的国家科普教育基地。“量子探秘”课堂上,孩子们追踪神秘消失的“薛定谔的猫”留下的蛛丝马迹;“空天翱翔”项目中,少年们操作无人机穿越障碍,在飞行影院体验“空中的士”的失重快感……安徽创新馆致力于将课程设计突破传统科普边界,“可玩可学可体验”的沉浸式教育,将纳米显微镜观察植物脉络、量子密话对抗窃听等前沿科技,转化为孩子们能触摸的奇妙体验。光影夜游营中,人形机器人与少年共舞;大科装实验室里,小学生与科学家共同操作托卡马克装置模型——科研圣殿向每个好奇心灵敞开。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科普研学活动,让更多青少年爱上科学,将来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安徽创新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邀请学生们走进创新馆,讲解员也主动走出场馆,与社区、学校合作,开展更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教育公平理念在这里闪光:打造“创新手拉手”“创新公开课”公益科普品牌,累计举办科普研学活动1400余场,总参与人数达11万余人次;打造“无边界课堂”,带领千余名留守儿童、特殊儿童走进科学世界,累计开展活动90余场。当肥西县乡村少年第一次通过VR眼镜搭建徽派建筑,云谷路小学的孩子们化身“小魔术师”亲自上台体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创新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走出安徽创新馆,记者深深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这里不仅是安徽创新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生动样本。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和转化,安徽创新馆必将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