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割草机与博士帽 90后农场主在田埂与实验室间架桥
文章字数:1032
    朱硕阳正在采摘。


  烈日当空,热浪炙烤着合肥新站高新区三十头社区。双马生态农场的梨园里,割草机的轰鸣声穿透热浪。皮肤黝黑的朱硕阳头戴遮阳帽,麻利地穿梭于果树间,为一周后的采摘季做最后准备。
  这位被十几名工人称作“小朱总”的90后,拥有500亩农场的决策权,更即将踏入合肥工业大学,成为生物与医药专业的全日制博士生。
   乡土情怀深耕 三十亩到五百亩的跨越
  1990年出生的朱硕阳,对土地的眷恋刻在骨子里。2012年从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放弃常规路径,一头扎回老家安庆怀宁,租下30亩土地创立小农场。两年后,他转战合肥新站高新区,通过土地流转租下500多亩土地,“双马生态农场”由此诞生——“我和合伙人都属马,靠近城区也利于销售。”
  开路、挖塘、通电、种养……他日夜与泥土为伴,将蓝图一寸寸变为现实。2019年,他重返母校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开启了“白天管农场,夜晚啃书本”的双线作战。
   风雪淬炼 打造省级生态样板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2018年一场暴雪压垮蔬菜大棚,所有投入化为乌有。朱硕阳咬牙借钱重建,引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桃、梨、无花果树间,鸡鸭鹅与香猪、山羊自在活动——畜禽粪便成为天然有机肥,淘汰的残次果则转为饲料,形成闭环生态链。这套模式不仅让农场获评“省级生态农场”,更吸引多所高校将其定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他将专业智慧融入田间:益生菌守护畜禽肠道健康,生物酵素替代农药防治病虫害。农场还创新推出采摘体验、科普教育、菜地认领等“农业+”业务,拉近市民与土地的距离。
  四季轮转,农场物产丰饶。朱硕阳在微信群和微店开辟线上销路:“天南海北都能保鲜配送。”本地鲜鱼虾则实现“中午发货,傍晚上桌”。尽管生态种植成本高昂,产品回购率却超过50%。夜晚借手电光仔细检查每一枚鸭蛋的品质,是他对顾客承诺的无声践行。
  今年,朱硕阳的人生迎来新篇章——手握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土地给了我感情,也留下诸多困惑。暂时放下不等于放弃,读博是为站上更高平台寻找答案。”父母全力支持他的选择,父亲更是主动接手农场日常管理,为他护航。
  实验室对接农田 求解未来农业方程
  如今,他更看重社会与生态效益的长远平衡。博士研究方向将紧密围绕农场需求展开:计划将中医药材种植与食疗结合,探索生态农业新可能。实验直接在农场进行,成果即时反哺生产。
  “完善细节,打造可复制、标准化的农场模式,让乡土情怀扎根更深。”烈日下,这位即将戴上博士帽的农场主目光沉静。在田埂与实验室之间,朱硕阳正以知识与汗水浇筑一座桥梁,求解着中国新农业的生动方程。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