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高校大学生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的三重意蕴
李平
文章字数:4697
  摘要:开展“五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五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五史”学习教育体现了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的有机统一。在逻辑理路上,“五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把握历史逻辑,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促进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在价值意蕴上,“五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实践路径上,推动高校大学生“五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以高校为主阵地的优势,从开展课堂教学、丰富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五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推进“五史”学习教育显得尤为关键。高校大学生既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更要通过加强“五史”学习教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等。
   一、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的逻辑理路
  高校大学生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的逻辑理路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基础、现实需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层面: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五史”学习教育,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精髓,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历史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轨迹与发展逻辑,从而培养深厚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自信。
  历史教育一直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深入学习“五史”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探究大学生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逻辑是指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要深入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长远影响。同时,在学习历史时,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现实的行动。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更要学会运用历史智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
  “五史”教育不仅是带有政治属性的历史教育,也是宣传真理、传播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五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和内容上交错辉映的有机整体。
  “五史”的学习教育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总书记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都有深刻的论述和阐释,为“五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五史”学习教育中,强调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大学生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等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实际当中的应用。
   (三)现实需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防护的主阵地,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护建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复杂性也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是以重评历史为幌子,极尽诬蔑领袖、抹黑英雄之能事,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坏。使大学生对某事件的观点出现歪曲解读以及自身成体系的一套行为评价标准。了解历史,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演变,从而有针对性地维护自身意识形态安全,避免受到外来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从而在文化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总之,加强“五史”学习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武器,对于防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大力发扬我们党注重学习历史、正视历史思维,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推进高校大学生加强“五史”学习教育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树立正确历史观,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善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需依托物质文化,更需铭记精神文化。
  首先,利用好红色物质文化,发挥育人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留下了许多遗迹文物,纪念性场馆、历史文献等物化形态。物化形态的红色文化物品作为“五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对高校大学生意义非凡。应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与“五史”教育紧密结合,双向发力,以此丰富“五史”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其次,使用好红色精神文化,提供精神支撑。红色精神文化根植厚重的文化底蕴与革命精髓,是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将红色精神文化融入“五史”学习教育,有利于传承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力量,播撒红色基因,让青年深植爱党爱国情怀,确保红色基因与革命火种代代相传。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历史观
  将历史事件置于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进行审视,以便更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核心主题和本质特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规律。
  首先,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五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丰富学生对“五史”的认知。
  其次,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形成全面的历史视角。通过“五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历史,形成全面的历史视角,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指对本民族或对方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等价值要素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加强“五史”学习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首先,了解历史成就,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系统全面的“五史”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等历史过程,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并珍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激发爱国热情,强化社会责任。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重要历史节点的意义,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进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学生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时,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
   三、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五史”为镜,映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新时代,全面推进“五史”学习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五史”学习教育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五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课堂教学,提升“五史”学习教育效果
  在大学生阶段开设“五史”学习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具有深厚历史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开设“五史”相关课程。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五史”学习教育课程,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五史”知识。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系统传授五史知识。第二,将“五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五史”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可以结合“五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丰富实践活动,拓展“五史”学习教育渠道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了解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去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改革与建设的成功的伟大创举。第一,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与革命旧址等一系列珍贵的红色资源,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对“五史”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第二,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五史”的热情。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三)营造校园文化,加强“五史”学习教育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史”学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上海大学则通过《国史进校园》专题研讨会,推进“五史”与课程深度融合,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种方式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第一,举办学术讲座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前辈等举办“五史”学习教育学术讲座和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讲座和论坛,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五史”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第二,建设“五史”学习教育文化景观并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园内建设“五史”文化景观,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和故事。通过文化景观的建设,营造浓厚的“五史”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五史”学习教育。
   (四)利用网络新媒体,创建“五史”学习教育平台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五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宽“五史”学习教育网络新平台,将高校打造成为“五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以新颖丰富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增强“五史”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增强“五史”育人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第一,建设“五史”在线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五史”学习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在线课程可以包括视频讲解、课件资料、在线测试等功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第二,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五史”学习活动,推送“五史”学习资料、视频讲座、优秀征文等内容,拓展“五史”学习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
  [2]李明轩.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和优化策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108-112.
  [3]李进荣.历史虚无主义的碎片化症候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146-154.
  [4]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02).[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2.
  [6]张书林,邓海凤.新时代的民族自豪感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10):87-88.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新疆南疆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D2025KY004)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