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李沛瑶
文章字数:1543
  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在于激活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
  一、筑牢创新生态根基
  建设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土壤是首要任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桎梏,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培养机制。同时需优化创新市场环境,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举措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化平台。此外,应完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构建反映研发投入强度、知识产权转化率、创新产出质量等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强化政策联动与资源统筹,形成“人才集聚—环境优化—制度保障”的良性循环,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圈。
   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必须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在制造业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需集中力量突破高端光刻机、芯片设计等“卡脖子”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加快发展柔性显示、智能传感等终端制造技术,并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制造业全链条融合,构建智能工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对农业而言,要利用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突破节水灌溉、土壤修复、病虫害智能预警等绿色生产技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全链条监管体系。服务业升级则需依托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加快发展无人清洁、远程医疗、智能风控等新兴业态,提升服务业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突破成果转化壁垒
  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需聚力同心破难点、除痛点、通堵点。一方面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前沿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站到世界科技前沿。另一方面需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尤其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激发活力,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校企联动模式,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需重点强化中试环节支撑能力,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平台,降低技术产业化风险;构建跨境技术转移网络,对接国际创新资源,推动国产技术“走出去”与全球需求“引进来”双向互动。同时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对颠覆性技术给予政策弹性空间,允许在可控范围内试错迭代,加速创新成果从“0到1”突破迈向“1到10”的规模化应用。
  科技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在“十四五”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必须以系统性思维筑牢创新生态根基,以全局视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攻坚决心突破成果转化壁垒。三者协同发力,方能实现“质”的飞跃与“量”的合理增长。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演进,唯有将创新置于发展逻辑的起点,才能破解“卡脖子”困境,重塑产业链韧性,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这要求我们既要在基础研究领域久久为功,也要在制度创新上敢于破冰,更需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让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时代强音所昭示的: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当科技创新的星火汇聚成燎原之势,中国必将完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