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中华传统家训中蕴含的“立德树人”教育智慧和当代启示
廖晶晶
文章字数:3976
  引言
  中华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可取代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中国依旧有古为今用的珍贵价值。纵观浩瀚渊博的家训内容,其核心精髓为“立德树人”,其中蕴含着一套超越时代、以道德品质塑造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智慧。这套智慧在为人志向的设定、教育内容的拟定、实施方法的选定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洞见,对破解当代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困境、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立德”为教育之本
  中华传统家训将道德品性的培育放置于教育体系的绝对核心地位,明确“做人”先于“做事”、“德行”重于“才学”的教育底层原则和逻辑。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充分说明伟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德行修养是学习一切其他知识的前提。中国第一部家训《颜氏家训·序致》中,颜之推强调“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认为家训的核心是教导人真诚孝悌、谨言慎行、以德扬名,这已经足够让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朱子家训》中,朱柏庐认为“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点明读书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贤的人,为官的核心在于心系国家。这一方面强调私德的培育,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注意公德的贯彻,离不开“立德树人”宗旨。以史为鉴,当代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对于人的技能方面的培养,注重分数、证书、名校,相对忽视了对于“品德”“品性”的逐步浇灌,如对于责任、同理心等基本品质方面的培育。阐明传统家训文化中“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能够为后续内容和方法的拟定和选择提供明晰的价值导向。
  二、中华传统家训文化中涵养德行的核心内容
  中华传统家训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构建了一套具体而丰富的品德修养内容体系,主要涵括个人私德、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
   (一)修身律己
  修身律己是从个人私德角度对人的道德培养的概括,包括诚信、勤俭、立志向学、慎独改过四个方面。《袁氏世范》中认为“处己必以诚信为本”,即强调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立世的根基;《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进一步强调勤俭的重要性,也是培养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的典范;近代曾国藩在《曾国藩家训》中阐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概括读书人应该具有求学的无尽内在动力与恒心毅力;《了凡四训》中“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则不断以近乎严苛的准则要求自身自我反省与贯彻道德自律原则——慎独改过。可见,中华传统家训首先是从自身出发,先关注自身的品性修养。
   (二)孝悌仁爱
  中华传统家训格外留意家庭伦理范畴,大致总结就是“孝悌仁爱”四字。首先,着重强调孝道的传承与落实。例如,《孝经》中提及“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被认为是德行的根基,而“敬亲”与“顺亲”更是中华传统孝道思想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内含对父母长辈的尊重、照料与相处的途径。其不只是家训当中反复强调的伦理规范,更是推动家庭融洽、增进个人德行的支柱。其次是关注悌道,即兄弟之间的友爱。《弟子规》中认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强调兄弟和睦对于维系家庭和谐十分重要。“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强调兄弟之间需要加深亲密关系、相亲相爱,这样才能不受旁人挑拨,避免家庭破裂。“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强调在大家庭中对上对下,夫妻兄弟之间都要孝悌诚信,这样才能齐家。最后是注重夫妇和睦的家庭氛围塑造。《钱氏家训》中论述“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强调择偶要重品,而不要注重钱财。“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周易·家人》则强调内夫妻间应该外协作,而不是一味地男尊女卑,不应该强调地位高低之别。从修身到孝悌,是跳出自身往外界看,关注如何处理同外界的关系。
  (三)处世担当
  处世其实强调担当社会公德道义,包含忠义、友善、清廉三个主要方面。《钱氏家训》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阐释要有家国情怀,为天下谋利的志向抱负,这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肝义胆。《郑氏规范》中认为“邻里疾病,当馈药问疾;死丧,当吊唁助葬”,这强调邻里之间需要互帮互助,构建友善人际关系网络;《颜氏家训》中论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强调邻里交往应择善而处,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家族德行。《包拯家训》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以“无情”家规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明。由此来看,家训德育内容是由己及家、由家及国方面扩展,体系丰富、系统且具有层次,核心是塑造健全人格。
  三、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传统家训是中华庞大的文脉体系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其蕴含的“立德树人”的智慧之光对解决当代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路径,即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核心原则。
  (一)重申“立德”根本地位
  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布局,真正将品德培养置于教育首位,调整当前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在家庭责任方面,需要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明白家庭教育责任的重要性: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中的长辈需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重视家庭德育环境即优良家风的营造,将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子女等晚辈应该聆听父母长辈的教诲、注重了解祖辈们体现高洁品性的事迹,从而汲取经验教训,传承“立德树人”的优良家风。学校方面,应该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实现从“重知轻德”向“德育融合”的系统化转变。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尤其需要发挥中小学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嵌入家训经典模块,例如增设《朱子家训》等经典家训文化的解析内容;改变传统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设置“明德少年”等勋章奖励,勋章类型可分为“孝亲”“睦邻”“勇毅”等代表中华传统优秀品德的类别。社会需要成为构建“育德生态”的支持系统,作为滋养品德的沃土,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让德性生长获得系统性支撑:可以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作为托底,实现立德树人的刚性约束;打造市级、区级、社区三级德育资源网络,市级可建立德育家训研究中心,区级可搭建社会实践活动调度平台,社区可设立24小时美德驿站等。
  (二)借鉴有效德育方法
  首先要坚持因材施教,关注被培育者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颜氏家训》有言:“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这强调了对聪慧者与迟钝者需采取差异化教育,不可有所偏颇。同样,在当代教育中,对于敏感内向的孩子,要给予其安全感,培育其表达的勇气;对于冲动外向的孩子,要引导其学会克制自身情绪、拥有共情能力。其次是创设德育情境,注重实践体验。例如,组织诵读红色经典、参观红色家风文化馆,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革命先辈的优秀家风与不朽德行;善用契合当下时代的故事、经典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引导。例如,家喻户晓的“曾子杀彘”故事体现了父母对子女也要讲诚信的道理,可对其形式进行现代化转化,改编成有声绘本;体现岳飞精忠报国的“岳母刺字”故事,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体验者“重回”靖康之变的历史场景,从而加深对岳飞深厚家国情怀的共鸣。
  (三)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家训文化历经漫长岁月,是古人对子孙做人做事、维持家业的教诲与嘱托,饱含诸多智慧和经验,但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契合的内容,如封建等级观念浓厚、绝对服从原则等,这些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好比在封建统治社会,家训常要求晚辈对长辈绝对顺从,不允许有丝毫忤逆。《礼记·内则》中提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不悦,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这种绝对遵从的孝道意识,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压制了个体的独立自主性,对此类内容,我们要果断舍弃。我们应继承其中的精华内容,如重视品德修炼、为官公正廉明、为人善良和睦、培育家国情结等,更要注重借鉴传统家训中蕴含的丰富教育手段。例如,借鉴《颜氏家训》中主张的早期教育理念,其强调“凡人教训子弟,当以早业为急”,并留意言传身教对子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参照《曾国藩家书》中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的教育方式,教导子女为人行事的道理及学习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对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依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发我们在开展教育时,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良好习惯,而非仅仅依赖简单的说教。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德育内容及形式:除传承传统家训中的精华理念外,还需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态势,补充新的德育内容,如在信息时代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培养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强化对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此外,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丰富德育形式。例如,开发相关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传统家训中的优秀理念和现代德育知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德育活动,号召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生活感悟,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结语
  中华传统家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立德摆在首位,具备私德、伦理、公德等多类内容体系。这套跨越时空的智慧,对反思与矫正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倾向,提高德育的亲近感、精准度和实际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传承与弘扬家训中“立德树人”的智慧,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更是铺就民族未来、培育时代新人的迫切要求,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华彩。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