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防震减灾拍手歌》:创新科普形式助力特殊儿童安全教育
文章字数:1054

由安徽省地震学会、六安市地震局、霍山县应急管理局及霍山县地震局联合制作的《防震减灾拍手歌(手语版)》微视频,凭借其创新的科普形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先后荣获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2022—2023年度优秀科普作品(影视动画类)二等奖及2024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三等奖。这部作品不仅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一次突破,更是特殊教育领域安全教育的典范,展现了科普工作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
手语+拍手歌 让防震知识“活”起来
《防震减灾拍手歌(手语版)》微视频是由中国科协“智惠行动”项目支持,安徽省地震学会牵头,联合六安市、霍山县地震部门共同打造的。作品以“寓教于乐”为核心,采用轻松活泼的拍手歌形式,结合手语演绎,使防震减灾知识更易被特殊儿童理解和记忆。
视频以两位学生闺蜜的日常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她们在小区内讨论“防震减灾科普进校园”的话题,自然引入地震避险知识。朗朗上口的歌词搭配手语动作,将“5·12”防灾减灾日、地震避险要点、自救互救技能等知识点融入其中,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兼顾了听障群体的学习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方式,让防震减灾知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项目负责人介绍,该视频的创作团队包括地震科普专家、特殊教育教师和影视制作人员,历经多轮修改和试听试看,确保内容既科学准确,又生动易懂。
填补特殊教育空白 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我国有超过2000万听障人士,其中儿童群体在安全教育领域面临更多挑战。传统的文字或语音科普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防震减灾拍手歌(手语版)》的推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及公益组织中传播。许多教师反馈,孩子们通过反复观看和模仿手语动作,很快掌握了“伏地、遮挡、手抓牢”等地震避险要领。一位特教老师感慨:“以前教地震避险要反复演示,现在孩子们跟着视频唱几遍就能记住,效果非常好。”
连获省级奖项 科普价值获肯定
《防震减灾拍手歌(手语版)》自推出以来,不仅在实际应用中收获好评,还在专业评选中屡获殊荣。2023年,该作品获得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24年,又斩获安徽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三等奖。评委组认为,作品“创意新颖、受众精准,体现了科普工作的普惠性和创新性”。
科普不仅需要严谨的科学性,更需要温度和创意。《防震减灾拍手歌(手语版)》用歌声和手语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特殊儿童也能在快乐中学习自救技能。它的获奖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提醒我们:在防灾减灾的路上,每个人都应被看见、被关怀。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