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与作风养成的协同效应研究
文章字数:3809
一、引言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育人育德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制度治校与文化育人并重的背景下,党风廉政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作风养成的协同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治理效能提升的切入点。相较于传统以制度驱动为主的反腐倡廉路径,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内化于心的价值引导和外化于行的行为规范,在作风养成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
现有研究多将廉政文化与作风建设作为两个平行议题处理,缺乏对二者互动协同机制的系统分析。本文立足高校在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实践,融合“六廉”文化理念和高校廉洁教育案例资源,构建协同理论分析模型,剖析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对作风建设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高校构建“文化—制度—行为”协同生态的路径建议。
二、相互关系
廉政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廉洁、奉公、公正的价值观念。高校廉政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支点。作风养成则是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纪律意识、宗旨观念的重要尺度。两者虽着眼点不同,却在目标、内容、路径上高度契合,具备天然的协同基础。
文化品牌建设通过理念凝练、载体创新和氛围营造,为作风养成奠定思想根基。以“清风廉韵”“清风扬帆”等特色品牌为依托,将抽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价值熏陶。如浙江“八婺清风 清廉文化”品牌通过非遗剪纸、清廉剧社等载体,让廉洁文化融入干部日常生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文化浸润能有效破除“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推动作风建设向常态化、长效化转变。
作风养成是文化品牌的价值兑现和实践检验。党员干部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要求内化为行为自觉,通过规范决策流程、强化服务意识、严守纪律底线等具体实践,使文化品牌从“墙上标语”变为“脚下行动”。如某地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中,党员干部在区域改革中主动公开权力清单,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用实际行动擦亮品牌底色。这种实践反哺又为文化品牌注入鲜活案例,形成“典型示范—群体效仿—文化沉淀”的良性循环。
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需依托作风考评、监督问责等制度保障,避免形式化;作风养成则需借助品牌传播扩大影响力,防止封闭化。如江苏“清风扬帆”品牌建设与干部考核挂钩,将廉洁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使文化建设与作风建设同频共振。这种互动机制既防止了文化虚化,又避免了作风软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协同效应的实践路径
(一)品牌构建:从文化赋能迈向制度固化
“西楚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是以弘扬廉洁从政理念、培育优良作风为核心的地方性廉政文化品牌。该品牌以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本土清官廉吏事迹、家规家训及革命先辈的廉洁精神,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教育基地、编纂廉政文化读本、创作廉政文艺作品、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廉洁价值观深入人心。
通过举办“西楚清风 清白传家”宿迁家风文化展,展览内容丰富,包括追本溯源、清白家训、廉洁新风三个部分,展示宿迁地区的家谱实物来讲述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增强师生的参与感,展览特别设置了“传家风活动体验区”,开展了诸如廉洁书签书写体验、雕版传拓手工活动等,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强化了廉洁意识。学校利用此次展览活动将廉洁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围绕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学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清廉学院建设,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二)制度融入:以刚性制度保障文化延续
学校将党风廉政建设深度融入制度体系,通过刚性约束推动“廉政进科研”“廉洁入课堂”等制度性安排,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制度保障的双向赋能机制。学院党委将廉政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要求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时必须汇报廉政责任落实情况,在科研经费审批中增设廉洁承诺书签署环节,对存在廉政风险的课题暂停立项等。制度设计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标准。
制度反哺文化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长效传承机制。学校创新“西楚清风”大讲堂,每季度聚焦不同群体开展专题教育:面向中层干部组织廉政文化视频学习,毕业季通过廉洁诗歌朗诵帮助毕业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开学季组织教师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分众化制度安排,使廉政文化通过制度载体实现代际传递。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对收受学生财物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并设立“师德标兵”评选,以制度激励促进文化认同。
制度保障的持续性还体现在对文化创新的支撑。学校联合市妇联成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挖掘《宿迁历代贤官》廉洁元素,将传统家风转化为现代廉政教育资源。通过开展纪检监察课题研究,学院将制度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反哺文化建设。这种“实践-制度-理论-文化”的循环机制,确保廉政文化在制度护航下不断焕发生机,形成“以制度固文化、以文化促制度”的良性互动,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范式。
(三)行为转化:以实践活动锻造廉洁作风
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学校紧扣“行为转化”这一核心,通过“浸润式引导”与“责任化落实”双轮驱动,将廉洁理念从“思想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从“个体自觉”升级为“群体习惯”,最终形成“以廉促行、以行塑风”的治理文化生态。
1.学生群体:在实践中实现“知—信—行”的闭环跨越
针对青年学生“认知易、践行难”的特点,学校以“清廉社团”“廉政主题党日”为抓手,设计“体验式”“服务式”实践活动,推动廉洁要求从“嘴边道理”变为“脚下行动”。社团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激活参与热情。开设“廉洁情境工作坊”,设置“班干部竞选拉票”“科研经费报销审核”等10类高频场景,学生通过分组辩论、模拟决策,在“两难选择”中深化对“公私界限”的理解。
“廉政主题党日”则聚焦“服务践廉”,将廉洁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学生党支部每月开展“廉洁微服务”:有的走进新生班级,通过“防诈骗情景剧”普及“奖助学金申请防骗指南”;有的深入食堂,监督“学生餐标落实”并收集廉洁建议;还有的组建“诚信宣讲团”,在期末考试前发起“拒绝作弊承诺签名”,带动全校2000余名学生主动签署。
2.师生协同:以“责任区”“先锋岗”织密行为约束网络
为避免“重学生教育、轻全员示范”的短板,学校创新设置“清廉先锋岗”,将廉洁要求细化到教研室、实验室、班级等最小单元,明确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三重职责与学生“学习、实践、自律”三类要求,推动形成“人人有岗、岗岗有责”的行为规范体系。“清廉先锋岗”突出“示范引领”功能,面向全体师生设立“教学先锋岗”“科研先锋岗”“服务先锋岗”三类岗位:教师党员需承诺“课堂不发表不当言论、科研不触碰伦理红线”;学生党员需承诺“考试不作弊、评优不拉票”;行政后勤人员需承诺“办事不推诿、服务不打折”。
3.生态共建:从“个体行动”到“群体自觉”的跃升
“清廉社团”的沉浸式引导、“主题党日”的服务践廉,与“先锋岗”的责任约束形成合力,推动廉洁行为从“少数示范”变为“全员跟进”。学生群体中,“主动拒绝考试作弊”“监督班级经费公开”成为普遍选择;教师群体中,“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杜绝校企合作利益输送”成为行动自觉;行政人员中,“简化报销流程”“公开办事指南”成为服务常态。
四、协同效应分析
借鉴高校在廉洁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构建“文化—制度—行为”三维协同模型,旨在实现廉政建设的系统集成与良性互动。以文化为引领、制度为支撑、行为为抓手,三者相互促进,形成“文化导向—制度引导—行为促动”的闭环机制,推动廉洁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在文化引领制度落地方面,学校注重以红色文化、本土文化和行业文化为基础,塑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通过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地方清官廉吏故事宣讲、行业职业道德培训等形式,增强师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文化浸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师生对制度的接受度和执行力,使制度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具有情感共鸣和价值导向的行为准则。
在制度规范行为实践方面,学院将文化理念有机嵌入管理制度之中,实现了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统一。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在科研评审中严查学术不端行为,在招生录取中完善监督机制等,确保廉洁要求覆盖学校运行的关键节点,有效遏制“微腐败”和“软执行”现象的发生。
在行为转化促进文化回流方面,师生的廉洁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廉政文化内涵。通过设立“清廉先锋岗”“廉洁责任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推动廉洁行为常态化、生活化,形成了“廉政行为—文化固化—典范塑造”的动态闭环。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示范引领,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人自觉践行廉洁理念,从而实现文化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升华。
五、结语
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与作风养成并非孤立开展的两个任务,而是高校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文化塑魂、制度立柱、行为成型,三者协同共振,方能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在理念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双重驱动下,能够有效激活作风养成的内生动力,为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党的作风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宿迁学院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与作风养成的协同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5ZFJS11)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育人育德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制度治校与文化育人并重的背景下,党风廉政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作风养成的协同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治理效能提升的切入点。相较于传统以制度驱动为主的反腐倡廉路径,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内化于心的价值引导和外化于行的行为规范,在作风养成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
现有研究多将廉政文化与作风建设作为两个平行议题处理,缺乏对二者互动协同机制的系统分析。本文立足高校在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实践,融合“六廉”文化理念和高校廉洁教育案例资源,构建协同理论分析模型,剖析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对作风建设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高校构建“文化—制度—行为”协同生态的路径建议。
二、相互关系
廉政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廉洁、奉公、公正的价值观念。高校廉政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支点。作风养成则是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纪律意识、宗旨观念的重要尺度。两者虽着眼点不同,却在目标、内容、路径上高度契合,具备天然的协同基础。
文化品牌建设通过理念凝练、载体创新和氛围营造,为作风养成奠定思想根基。以“清风廉韵”“清风扬帆”等特色品牌为依托,将抽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价值熏陶。如浙江“八婺清风 清廉文化”品牌通过非遗剪纸、清廉剧社等载体,让廉洁文化融入干部日常生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文化浸润能有效破除“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推动作风建设向常态化、长效化转变。
作风养成是文化品牌的价值兑现和实践检验。党员干部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要求内化为行为自觉,通过规范决策流程、强化服务意识、严守纪律底线等具体实践,使文化品牌从“墙上标语”变为“脚下行动”。如某地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中,党员干部在区域改革中主动公开权力清单,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用实际行动擦亮品牌底色。这种实践反哺又为文化品牌注入鲜活案例,形成“典型示范—群体效仿—文化沉淀”的良性循环。
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需依托作风考评、监督问责等制度保障,避免形式化;作风养成则需借助品牌传播扩大影响力,防止封闭化。如江苏“清风扬帆”品牌建设与干部考核挂钩,将廉洁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使文化建设与作风建设同频共振。这种互动机制既防止了文化虚化,又避免了作风软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协同效应的实践路径
(一)品牌构建:从文化赋能迈向制度固化
“西楚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是以弘扬廉洁从政理念、培育优良作风为核心的地方性廉政文化品牌。该品牌以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本土清官廉吏事迹、家规家训及革命先辈的廉洁精神,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教育基地、编纂廉政文化读本、创作廉政文艺作品、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廉洁价值观深入人心。
通过举办“西楚清风 清白传家”宿迁家风文化展,展览内容丰富,包括追本溯源、清白家训、廉洁新风三个部分,展示宿迁地区的家谱实物来讲述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增强师生的参与感,展览特别设置了“传家风活动体验区”,开展了诸如廉洁书签书写体验、雕版传拓手工活动等,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强化了廉洁意识。学校利用此次展览活动将廉洁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围绕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学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清廉学院建设,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二)制度融入:以刚性制度保障文化延续
学校将党风廉政建设深度融入制度体系,通过刚性约束推动“廉政进科研”“廉洁入课堂”等制度性安排,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制度保障的双向赋能机制。学院党委将廉政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要求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时必须汇报廉政责任落实情况,在科研经费审批中增设廉洁承诺书签署环节,对存在廉政风险的课题暂停立项等。制度设计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标准。
制度反哺文化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长效传承机制。学校创新“西楚清风”大讲堂,每季度聚焦不同群体开展专题教育:面向中层干部组织廉政文化视频学习,毕业季通过廉洁诗歌朗诵帮助毕业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开学季组织教师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分众化制度安排,使廉政文化通过制度载体实现代际传递。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对收受学生财物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并设立“师德标兵”评选,以制度激励促进文化认同。
制度保障的持续性还体现在对文化创新的支撑。学校联合市妇联成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挖掘《宿迁历代贤官》廉洁元素,将传统家风转化为现代廉政教育资源。通过开展纪检监察课题研究,学院将制度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反哺文化建设。这种“实践-制度-理论-文化”的循环机制,确保廉政文化在制度护航下不断焕发生机,形成“以制度固文化、以文化促制度”的良性互动,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范式。
(三)行为转化:以实践活动锻造廉洁作风
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学校紧扣“行为转化”这一核心,通过“浸润式引导”与“责任化落实”双轮驱动,将廉洁理念从“思想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从“个体自觉”升级为“群体习惯”,最终形成“以廉促行、以行塑风”的治理文化生态。
1.学生群体:在实践中实现“知—信—行”的闭环跨越
针对青年学生“认知易、践行难”的特点,学校以“清廉社团”“廉政主题党日”为抓手,设计“体验式”“服务式”实践活动,推动廉洁要求从“嘴边道理”变为“脚下行动”。社团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激活参与热情。开设“廉洁情境工作坊”,设置“班干部竞选拉票”“科研经费报销审核”等10类高频场景,学生通过分组辩论、模拟决策,在“两难选择”中深化对“公私界限”的理解。
“廉政主题党日”则聚焦“服务践廉”,将廉洁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学生党支部每月开展“廉洁微服务”:有的走进新生班级,通过“防诈骗情景剧”普及“奖助学金申请防骗指南”;有的深入食堂,监督“学生餐标落实”并收集廉洁建议;还有的组建“诚信宣讲团”,在期末考试前发起“拒绝作弊承诺签名”,带动全校2000余名学生主动签署。
2.师生协同:以“责任区”“先锋岗”织密行为约束网络
为避免“重学生教育、轻全员示范”的短板,学校创新设置“清廉先锋岗”,将廉洁要求细化到教研室、实验室、班级等最小单元,明确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三重职责与学生“学习、实践、自律”三类要求,推动形成“人人有岗、岗岗有责”的行为规范体系。“清廉先锋岗”突出“示范引领”功能,面向全体师生设立“教学先锋岗”“科研先锋岗”“服务先锋岗”三类岗位:教师党员需承诺“课堂不发表不当言论、科研不触碰伦理红线”;学生党员需承诺“考试不作弊、评优不拉票”;行政后勤人员需承诺“办事不推诿、服务不打折”。
3.生态共建:从“个体行动”到“群体自觉”的跃升
“清廉社团”的沉浸式引导、“主题党日”的服务践廉,与“先锋岗”的责任约束形成合力,推动廉洁行为从“少数示范”变为“全员跟进”。学生群体中,“主动拒绝考试作弊”“监督班级经费公开”成为普遍选择;教师群体中,“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杜绝校企合作利益输送”成为行动自觉;行政人员中,“简化报销流程”“公开办事指南”成为服务常态。
四、协同效应分析
借鉴高校在廉洁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构建“文化—制度—行为”三维协同模型,旨在实现廉政建设的系统集成与良性互动。以文化为引领、制度为支撑、行为为抓手,三者相互促进,形成“文化导向—制度引导—行为促动”的闭环机制,推动廉洁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在文化引领制度落地方面,学校注重以红色文化、本土文化和行业文化为基础,塑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通过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地方清官廉吏故事宣讲、行业职业道德培训等形式,增强师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文化浸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师生对制度的接受度和执行力,使制度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具有情感共鸣和价值导向的行为准则。
在制度规范行为实践方面,学院将文化理念有机嵌入管理制度之中,实现了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统一。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在科研评审中严查学术不端行为,在招生录取中完善监督机制等,确保廉洁要求覆盖学校运行的关键节点,有效遏制“微腐败”和“软执行”现象的发生。
在行为转化促进文化回流方面,师生的廉洁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廉政文化内涵。通过设立“清廉先锋岗”“廉洁责任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推动廉洁行为常态化、生活化,形成了“廉政行为—文化固化—典范塑造”的动态闭环。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示范引领,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人自觉践行廉洁理念,从而实现文化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升华。
五、结语
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与作风养成并非孤立开展的两个任务,而是高校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文化塑魂、制度立柱、行为成型,三者协同共振,方能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在理念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双重驱动下,能够有效激活作风养成的内生动力,为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党的作风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宿迁学院党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与作风养成的协同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5ZFJ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