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蕴及路径
文章字数:2918
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思想内核深刻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当前,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政治功能弱化、组织力提升滞后、党员教育实效性不足等现实困境,迫切需要以红色精神谱系为滋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而红岩精神中“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和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为破解新时代高校党建难题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密码”。
一、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蕴
红岩精神的融入不仅是对革命传统的当代转化,更是对高校党建内涵式发展的深层赋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一是有利于筑牢理想信念,强化政治引领。红岩精神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为精神基点,其政治引领价值首先体现为信仰根基的重塑:将红岩精神中“三九严寒何所惧”的政治定力转化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将红岩先辈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转化为高校党员的政治素养,能够实现党建工作从知识灌输到信念内化、再到主动担当的跃迁。二是有利于建构文化认同,优化组织生态。红岩精神所蕴含的组织文化密码,为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上热中温下冷”困境提供了文化解方。具体而言,系统梳理红岩精神中的组织建设智慧,并以红岩精神为文化基因,能够唤醒集体记忆,使革命传统成为组织生活的精神底色,营造具有历史穿透力与现实凝聚力的组织文化生态。三是有利于提升发展动能,升华使命担当。红岩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方法论。例如,以红岩精神为精神钙源,解析其中的斗争艺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中的政治判断力,使党的组织力真正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因此,深入研究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二、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一)理论阐释体系化:构建红岩精神的学术表达机制
以学术化、系统化、科学化阐释为支撑,挖掘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其从革命传统符号转化为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力的党建话语资源,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现实话语的转换。一是构建学术阐释体系。将红岩精神置于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多个视野中,揭示其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构建“历史事件—精神内核—当代启示”的三维阐释模型,系统梳理红岩精神中“狱中八条”的组织建设智慧等理论资源,形成具有学术深度的阐释文本。二是优化党建话语表达。打通红岩精神与新时代党建话语的对接通道,将红岩精神中的“坚如磐石”转化为“政治定力”的党建表述,将“刚柔相济”转化为“治理智慧”的实践话语,将“为了下一代”转化为“育人使命”的教育表达。建立红岩精神术语库与党建话语对照表,实现精神传承与组织建设的语义贯通。三是深化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设立红岩精神研究方向,系统阐释其思想内涵与理论价值;同时,在教育学等学科中开发红岩精神的实践应用模块,如红岩精神与高校领导力建设、红岩精神与师德师风培育等,形成多学科协同的理论创新格局。
(二)制度嵌入精准化:完善红岩精神的制度转化机制
将红岩精神融入党建制度、组织运行与考核评价全过程,推动其从精神倡导转化为刚性约束,为提升高校党建水平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嵌入框架。制定《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出台《红岩精神教育管理办法》《红岩精神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制度文件;建立“年度计划—季度推进—月度督导”机制,确保制度落地见效。二是加强中层贯通,建立联动机制。打破组织壁垒,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院系联动的制度协同体系。一方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红岩精神融入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重点问题;另一方面,开发“红岩精神+”制度模块,如“红岩精神+师德建设”“红岩精神+科研伦理”等,实现制度嵌入的精准对接。三是加强基层落地,完善执行体系。制定《红岩精神融入组织生活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中嵌入红岩精神元素;同时,开发红岩主题党日工作法、红岩精神宣讲规范等红岩精神融入基层党建的标准化流程。
(三)实践养成常态化:创新红岩精神的载体培育机制
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多元载体为依托,构建全覆盖、沉浸式、数字化的培育体系,将红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其从理论阐释转化为实践行动。一是建立红岩精神思政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中,开设《红岩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必修课,系统阐释其历史脉络与思想内涵;在专业课程中,开发“红岩精神+学科前沿”专题课程,如红岩精神与人工智能伦理、红岩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实践课程中,建立红岩精神研学基地,以沉浸式体验强化党员的精神认同。二是打造红岩精神品牌活动矩阵。创作红岩精神主题情景剧,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实现艺术表达与精神传承的统一。组建师生红岩精神宣讲团,开展“进支部、进课堂、进社区”宣讲活动,推动红岩精神入脑入心。建立红岩志愿服务岗,将精神传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行动。三是构建红岩精神数字传播渠道。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云上红岩”数字资源库,开发红岩精神VR虚拟展馆,运用三维建模、场景还原等技术,再现革命历史场景。建设红岩精神慕课平台,开发红岩精神与党的建设、红岩精神与青年成长等系列课程。采取短视频、H5等形式,借助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精神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四)评价反馈科学化:构建红岩精神的动态监测机制
评价反馈是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化保障与持续动力,需以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为支撑,推动其从静态考核转化为动态优化。一是建立过程监测机制。制定《红岩精神融入党建量化考核表》,从组织生活频次、党员参与度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完善红岩精神融入效果的质性评价标准,从精神传承的深度、实践创新的效度、社会影响的广度等方面,全面考察党建工作成效。二是建立成效评估机制。构建包含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的三维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评估党员政治素养的提升幅度与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创新力以及党组织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成效。三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定期诊断红岩精神融入中的问题短板。建立“三清单”,即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机制,推动问题动态清零。开展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评估红岩精神融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边际贡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持续优化格局。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5SKDJ036、25SKSZ10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重庆健康职业学院
一、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蕴
红岩精神的融入不仅是对革命传统的当代转化,更是对高校党建内涵式发展的深层赋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一是有利于筑牢理想信念,强化政治引领。红岩精神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为精神基点,其政治引领价值首先体现为信仰根基的重塑:将红岩精神中“三九严寒何所惧”的政治定力转化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将红岩先辈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转化为高校党员的政治素养,能够实现党建工作从知识灌输到信念内化、再到主动担当的跃迁。二是有利于建构文化认同,优化组织生态。红岩精神所蕴含的组织文化密码,为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上热中温下冷”困境提供了文化解方。具体而言,系统梳理红岩精神中的组织建设智慧,并以红岩精神为文化基因,能够唤醒集体记忆,使革命传统成为组织生活的精神底色,营造具有历史穿透力与现实凝聚力的组织文化生态。三是有利于提升发展动能,升华使命担当。红岩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方法论。例如,以红岩精神为精神钙源,解析其中的斗争艺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中的政治判断力,使党的组织力真正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因此,深入研究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二、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一)理论阐释体系化:构建红岩精神的学术表达机制
以学术化、系统化、科学化阐释为支撑,挖掘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其从革命传统符号转化为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力的党建话语资源,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现实话语的转换。一是构建学术阐释体系。将红岩精神置于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多个视野中,揭示其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构建“历史事件—精神内核—当代启示”的三维阐释模型,系统梳理红岩精神中“狱中八条”的组织建设智慧等理论资源,形成具有学术深度的阐释文本。二是优化党建话语表达。打通红岩精神与新时代党建话语的对接通道,将红岩精神中的“坚如磐石”转化为“政治定力”的党建表述,将“刚柔相济”转化为“治理智慧”的实践话语,将“为了下一代”转化为“育人使命”的教育表达。建立红岩精神术语库与党建话语对照表,实现精神传承与组织建设的语义贯通。三是深化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设立红岩精神研究方向,系统阐释其思想内涵与理论价值;同时,在教育学等学科中开发红岩精神的实践应用模块,如红岩精神与高校领导力建设、红岩精神与师德师风培育等,形成多学科协同的理论创新格局。
(二)制度嵌入精准化:完善红岩精神的制度转化机制
将红岩精神融入党建制度、组织运行与考核评价全过程,推动其从精神倡导转化为刚性约束,为提升高校党建水平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嵌入框架。制定《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出台《红岩精神教育管理办法》《红岩精神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制度文件;建立“年度计划—季度推进—月度督导”机制,确保制度落地见效。二是加强中层贯通,建立联动机制。打破组织壁垒,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院系联动的制度协同体系。一方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红岩精神融入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重点问题;另一方面,开发“红岩精神+”制度模块,如“红岩精神+师德建设”“红岩精神+科研伦理”等,实现制度嵌入的精准对接。三是加强基层落地,完善执行体系。制定《红岩精神融入组织生活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中嵌入红岩精神元素;同时,开发红岩主题党日工作法、红岩精神宣讲规范等红岩精神融入基层党建的标准化流程。
(三)实践养成常态化:创新红岩精神的载体培育机制
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多元载体为依托,构建全覆盖、沉浸式、数字化的培育体系,将红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其从理论阐释转化为实践行动。一是建立红岩精神思政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中,开设《红岩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必修课,系统阐释其历史脉络与思想内涵;在专业课程中,开发“红岩精神+学科前沿”专题课程,如红岩精神与人工智能伦理、红岩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实践课程中,建立红岩精神研学基地,以沉浸式体验强化党员的精神认同。二是打造红岩精神品牌活动矩阵。创作红岩精神主题情景剧,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实现艺术表达与精神传承的统一。组建师生红岩精神宣讲团,开展“进支部、进课堂、进社区”宣讲活动,推动红岩精神入脑入心。建立红岩志愿服务岗,将精神传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行动。三是构建红岩精神数字传播渠道。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云上红岩”数字资源库,开发红岩精神VR虚拟展馆,运用三维建模、场景还原等技术,再现革命历史场景。建设红岩精神慕课平台,开发红岩精神与党的建设、红岩精神与青年成长等系列课程。采取短视频、H5等形式,借助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精神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四)评价反馈科学化:构建红岩精神的动态监测机制
评价反馈是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化保障与持续动力,需以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为支撑,推动其从静态考核转化为动态优化。一是建立过程监测机制。制定《红岩精神融入党建量化考核表》,从组织生活频次、党员参与度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完善红岩精神融入效果的质性评价标准,从精神传承的深度、实践创新的效度、社会影响的广度等方面,全面考察党建工作成效。二是建立成效评估机制。构建包含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的三维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评估党员政治素养的提升幅度与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创新力以及党组织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成效。三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定期诊断红岩精神融入中的问题短板。建立“三清单”,即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机制,推动问题动态清零。开展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评估红岩精神融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边际贡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持续优化格局。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5SKDJ036、25SKSZ10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重庆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