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价值、问题与路径
吴秋玲
文章字数:5163
  摘要:《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天然蕴含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通过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当下的沉浸式教学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身感受理解内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当前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仍然存在目标体系和资源零散化、运用形式平面化、效果评价单一化三大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思政入耳;多维沉浸与价值建构助力思政入脑入心;效果评价与意义延伸推动思政入行。推动教师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交互引导”,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内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公共政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也指出“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2]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体系,强化教育的思政引领力,确保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底色不变,方向不改。《公共政策分析》是围绕公共政策过程,树立学生公共政策观念,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核心课程[3],天然携带思想政治教育基因。与此同时,沉浸式教学越来越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助力,由此,本文尝试探讨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可能性,对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沉浸式教学以课程思政引领为坐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真实场景再现模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交互过程中,使学生具身融入教学情境并达到情感沉浸的状态,以听觉和视觉呈现的逼真场景触发学生价值知觉的“觉醒”并触动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认同思政元素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具有应用的价值。
  (一)满足教育数字化趋势的需要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4]。沉浸式教学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学生通过“以身入角”的方式去感受创设情境所呈现的内容,破局传统讲授的知识灌输所带来的学生听觉和视觉倦怠,其情境性、具身性、交互性和情感沉浸的特征契合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需求,满足《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数字化趋势的需要。
   (二)增强立德树人贯穿课程教育的全过程
  公共政策是中国实现治国理政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方式。沉浸式教学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可以通过为学生“扮演”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或受影响群体的角色等提供机会,亲身体验政策决策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种代入感能够将思政教育与实际政策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实际影响,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之治”,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培育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使命感。
  (三)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公共政策制定从公共问题的筛选直至完全出台需经历复杂的程序,受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使公共政策实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公共政策经常面临的困境。沉浸式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现实中的政策困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公共部门政策制定所面临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对政府公共部门工作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沉浸式教学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逼真的场景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沉浸式感受随着时代更迭引起政策演变的经过以及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变化,拉近学生与现实世界、与公共政策课程的距离,促进学生领会公共政策的作用以及变迁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将学生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指引自身的成长。
   三、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问题
  沉浸式教学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更多选择,然而仍受零散化目标资源、平面化形式运用、单一化效果评价三大结构性问题的羁绊。
  (一)教学目标体系和资源整合建设零散化
  当前,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与资源皆陷于零散化。首先,课程思政目标常以“点状”形式突兀地附着于知识模块之上,未能真正融入课程整体知识图谱与能力培养链条,形成“两张皮”现象。其次,支撑沉浸式体验的资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这种零散化导致沉浸式教学缺乏明确的价值内核牵引,资源难以高效协同服务于课程思政目标的深度达成。
  (二)沉浸式教学运用形式平面化
  即便尝试引入沉浸式方法,其运用形式往往流于平面化,深度与层次不足。一方面,常见形式停留在“观看视频+简单讨论”或“角色扮演脚本化”层面,未能充分利用VR/AR技术构建深度交互的政策环境,或设计包含真实冲突、复杂决策变量的高仿真模拟。此类浅层体验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情感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对具身体验促进价值反思这一沉浸式教学的核心把握不足。活动设计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从“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转变为“身临其境”的价值判断主体,未能深挖体验背后的伦理困境与公共精神内涵。
  (三)教学效果评价单一化
  当前对沉浸式教学赋能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陷入单一化泥淖。评价内容过度聚焦知识性掌握如政策概念、流程记忆与浅层行为表现如模拟活动参与度,对价值观的内化程度如公共精神、责任意识、伦理判断力等核心思政目标缺乏有效观测与衡量工具。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利用大数据追踪体验过程中心理与行为变化等多元评价方式应用不足。评价结果也多以简单分数呈现,缺乏对价值认知发展轨迹的深度分析与反馈,难以提供持续改进教学的精准依据。
  四、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让知识在时代的沉淀中与当代大学生同频共振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关键,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思政入耳,多维沉浸与价值建构助力思政入脑入心,效果评价与意义延伸推动思政入行,通盘设计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目标导向—课程深化—效果延伸的链式过程,破解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困境。
  (一)目标体系设计与教学资源整合促进思政入耳
  第一,教学目标体系设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和政策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全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和分析能力,政策方案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能力[5]。因此,在课前课程教学团队的备课应围绕整本教材的内容框架体系设计教学目标,提炼公共政策核心议题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公共政策伦理锚点,建立政策分析能力与思政素养交叉匹配的能力—价值双矩阵复合型教学目标体系,为后续的教学指明方向。
  第二,跨部门协同场景创设和资源库建设。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尤其是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场景的情况下,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机制是该模式发挥效用的重要保障,在场景创设资源整合阶段应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课程教学教师、思政课教师、网络技术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专业学生所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部门相互协同,组建场景创设与资源整合团队,培养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收集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并将现实中的公共政策案例引进学校融入课堂,创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沉浸式生态场景,为课程思政环节做准备。
  (二)多维沉浸与价值建构助力思政入脑入心
  第一,沉浸式体验信息技术建构的多维场景。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度参与积极性,增强突破时空限制的课堂氛围感和体验感,为教学场景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6]。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身心沉浸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师课堂的单向灌输造成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的状态,从而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融互促,使学生所学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念。信息技术能够带来强烈的沉浸感契合了这一要求,教师利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沉浸式教学资源库中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体验场景,以数字化教学场景、VR等能够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多维场景的同时搭载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将隐含于专业知识之中的思政元素一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
  第二,角色扮演创设政策剧场。政策剧场以情景模拟等方式可以使学生达到沉浸效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人与自然人的政策剧场,教师将现实的案例整合成剧本,为相应学习小组分配角色扮演不同利益相关者,学生通过“以身入角”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出现政策困境,并在尝试解决困境的过程中领会协商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入认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内涵。二是自然人与数字人的政策剧场,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为这一模式创造了可能性,通过建构不同场景的数字人,为学生提供与数字人的交互平台,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解答学生疑惑,提升学生问题感知和问题分析能力。如将浙江省的“枫桥经验”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更加顺其自然地理解基层治理的“中国之治”、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等《公共政策分析》的课程思政元素。
  (三)效果评价与意义延伸推动思政入行
  第一,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效果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保障,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形成对教学效果的回应从而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建立健全多维度评价体系和监督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实施思路,彰显育人成效[7]。由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生所在学院以及人工智能学院等部门共同建立包括组织制度、工作机制、团队建设、教学考核等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育人成效。如通过思政效能追踪系统建设,对毕业生入职3年后进行回访,从“公共利益维护度”“制度创新勇气”等维度描绘职业伦理雷达图,评估课程思政影响长效性。
  第二,教学意义延伸。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是使学生真正将课程思政应用到实践中,成为敢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是根本宗旨。因此,教学意义的延伸在于要求学生面临现实的考验时用具体的行动诠释思政理论,使理论照进现实。如通过联合学校所在街道社区开展参与式预算模拟等活动,将课堂培育的协商民主意识转化为基层治理实践能力。或者模拟制定政策观察员计划,以小组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持续跟踪课程思政案例库相关政策的后续情况,记录政策迭代中的价值博弈,在实践中加深公共政策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公共价值精神的培育。
   五、结语
  沉浸式教学赋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情境创设—沉浸融入—价值内化”的闭环设计,融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强劲引擎,推动教师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交互引导”,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内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当然,沉浸式教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目标,由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应用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http://www.news.cn/poli-tics/zywj/20250119/0663392d6e4c4f898cb56081edb76ba2/c.html
  [3]徐向峰.《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才智,2025(03):23-26.
  [4]吴恒仲,朱国芬,柏振平.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发展困境与实现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15): 40-44.
  [5]谢明.公共政策分析(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6]蔡伟,邵璟璟,李超恩,温小栋.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变革[J].大学教育,2024,(24):97-101+111.
  [7]郑烨,刘晨光,李娜.讲好中国故事:《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24(06): 97-105+112.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科研课题“沉浸式教学在思政课运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研究”(2024XJ26)。
  作者单位: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